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兴 《声屏世界》2008,(1):59-59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消逝的童年》中提出了两个相应的命题: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而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相似文献   

2.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图像革命,使原有的信息等级制度崩溃,成人世界被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儿童面前.以电视为例,起支配作用的是影像、画面,而不是语言,儿童不需要具备很高的阅读水平就可理解电视的内容.电视节目不需要以儿童和成人来进行分类.这样,成人世界的秘密呈现在儿童面前,人的羞耻感逐渐丧失,童年逐步消逝.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童年"来源,结合媒介变迁史,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体现,试图唤起人们对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就现代媒介技术带来的"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电视人"、"技术异化低龄化"等现象,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 学术界对儿童电视的争论一向不曾平息过,西方有不少学者认为电视消解了"童年"的概念,甚至由此而诞生了"成人儿童"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的发展与普及,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撰写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成人借助印刷术将知识建立为一个体系,儿童必须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才可以逐步掌握成年人的知识,进而跻身成年人的行列。而随着电视的普及,图像信息备受推崇,儿童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就获取对成人世界的认知,成年人因而丧失了对儿童的信息控制权。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时代儿童影像广泛传播,儿童网红大量涌现,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儿童"异化"的各种影像奇观:具有"成人美"的身体奇观;不健全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奇观;凸显儿童主体性的创作奇观;成人视角下的观赏奇观.影像中的儿童虽然体现了成人化、商品化的特点,但在儿童影像他者建构的悖论中,不应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与童年影像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到来."童年"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被界定为社会结构化产物,其概念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童年"的概念产生于印刷媒介,消逝于电子媒介,现又被网络媒介刻上社会变迁的烙印,但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文章根据儿童的接受实况,提出家庭、学校和媒介等应努力营造儿童享受网络童年的度空间.  相似文献   

9.
姚倩 《新闻爱好者》2012,(10):58-59
虽然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网络媒体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却没有质的提升,反而引起了儿童们"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虽然论述过在电视媒介横行的时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但却错误地估计了电脑带给"童年"的影响。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日,这种"童年的消逝"体现在少年儿童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网络对当今少年儿童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呈现少年儿童形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视的发展与普及,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撰写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成人借助印刷术将知识建立为一个体系,儿童必须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11.
如今网络媒体的风靡使得童年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成人化的儿童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实,近期风靡的电视剧"小戏骨版白蛇传"正是童年消逝现象的突出表现,同时以童星作为娱乐工具的风潮会进一步促使儿童走向成人化.本文以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童年正在逐渐消逝"为基础,分析网络媒体如何加速童年的消逝,并通过事例"小戏骨版白蛇传"分析将对童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技进步使当代社会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场所变动导致亲子相处时间缩短,关系疏离,电子媒介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精神保姆"。媒介文化研究者波兹曼曾提出,"童年"的产生归功于印刷媒介的出现,而"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如今,以卫星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构成的全新媒介环境正对儿童社会化构成新的影响与挑战。本文从分析印刷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入手,着重探讨电子和网络媒介对儿童世界的侵蚀,在此基础上,讨论家庭、学校和媒介工作者应该如何为保护儿童的童年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儿童电视的争论一向不曾平息过,西方有不少学者认为电视消解了“童年”的概念,甚至由此而诞生了“成人儿童”这一术语。学界与业界也一直在思考电视节目的导向和儿童教育这两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看怎样的电视节目呢?  相似文献   

14.
童年的消逝     
在西方颇有影响的美国传播学家波斯曼的《童年的消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现代社会的窗口,使我们吃惊地看到了现代儿童貌似幸福实际不幸的真象。在波斯曼看来,幸福童年的消逝首先要怪罪于电视。但是这篇译文不仅对研究电视文化有价值,而且对研究现代社会,现代教育都应当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徐红  吴彬 《视听界》2004,(3):56-57
电视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影响力的大众媒体,把人们笼罩在电视文化的网络中,进行着潜在的思想观念灌输。而对于辨别能力不完善的儿童来说,这种影响尤为巨大。广告主正是看中了儿童的这一弱点和他们的间接的未来的购买力,在电视节目中投放儿童电视广告,通过儿童广告的娱乐性及趣味性,宣传、促销产品。儿童电视广告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儿童电视广告是以电视为媒体发送的儿童使用的产品或有儿童参加演示内容的广告。它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对儿童使用的产品做广告,如儿童玩具、儿童食品、儿童服装等的广告,可能是儿童演示,也可能是成人演示,或者是  相似文献   

16.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警示世人已进入了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下这个全球化的、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的确藏匿着"儿童"逐渐消逝的危机。如果以此视点审视当前国产动画则不难发现,要还原一个去成人化的、本真而纯洁的儿童世界实则不易。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系列动画片《家有浆糊》却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难得的气息。该片以淘气机灵的小学生浆糊为中心人物,为观众展示了以他的家庭和校园生活为主线的一连串喜剧生活场景,让人看到了一个并没有完全消逝的快乐童年。近年来,中国动画界始终在思考:如何秉持传统而又  相似文献   

17.
波兹曼关于媒介、文化和童年的逻辑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引言中对童年的概念开宗明义:童年并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它是一个社会性概念,是文化的产物,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在这个起点之上,他先向前追溯了童年概念的线索--希腊在不确定童年本质的状态下对教育的热衷和对"学校"的发明;罗马将童年与羞耻心相联系,发展出了童年意识.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可见,纸质媒体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文化语境中,电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少儿成长的"元叙事"。电视中的身体影像更以直观的"镜中之我"的方式成为儿童、青少年早期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受到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驱使,电视身体影像出现了某些异化的现象,将成人世界的秘密和欲望标准公之于众,直接影响到了少儿的成长,缩短了他们的童年。电视身体影像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品格如何,业已关系到人的培养,关系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能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绿色的收视空间,创造健康的身体影像,还孩子们童年一个清澈的视野,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且值得所有电视工作者一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童年的消逝>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种社会产物来探寻其发明以及消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