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兰 《当代传播》2014,(2):60-63
各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一道景观。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征,使得它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器和发酵器,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个概念也被学术界大量使用。但这样一个概念是否科学?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两个概念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来自官方文本,被赋予了负面色彩。其实"网络集群行为"这一价值中立的概念更适合用来界定各类复杂的线上行为。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网络舆论属于一般舆论的范畴,但因其与网络紧密结合,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同时,这些独有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舆论更易于导致群体性的网络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集群行为,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会对网络内外秩序产生干扰,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本质的不同在于前者表现为话语行动,后者以现实集群行动呈现。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呈现出草根阶层自我赋权、异质群体对话沟通和利用网络进行社群组织动员的新趋向,并在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身份的认同、公民参与的逐步实现中体现出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叶利明 《新闻世界》2014,(2):161-16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公共平台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渐呈增多趋势。而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之间的演化路径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可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沿着群体话语的异质化向群体话语的同质化发展的,而现实群体性事件则是从群体同质化发展成为群体异质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时期,社会冲突与矛盾加剧,集群性的抗争行为逐年上升: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迅速发展,赋予了大众无限的话语权,其民主功能日益被公众所了解和熟悉,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经网络的发酵成为公共事件。伴随于此,网络群体性事件呈频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杨红 《东南传播》2014,(6):118-120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集群行为,其因瞬时爆发性、虚实交互性、范围广域性等特征对社会产生影响。从中立性立场出发,网络群体性事件既可以是促进政治发展的,也可以是威胁社会安全的。我国频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大众关注,为引导网络行为的良性发展、构建合理的网络秩序,需要开展以政府为发起方、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网络治理活动。政治机会结构理论中开放的政治通道、有影响力的盟友加入、精英的分裂以及国家的支持或抑制态度的四维分析不仅为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提供了合理解释,而且立足于此理论,可探寻出有效的网络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前,由各种利益矛盾激化和社会阶层分化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备受瞩目,但对引发众多网民关注,无突出矛盾基础,也无明确政治诉求的青年网络群体性事件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以"69圣战"网络事件为例,对于以80后、90后青年为主体,带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了解析。本文认为,青年网民的集群行为有族群认同的驱动,表达了80后、90后特有的代际焦虑,表现为网络暴力和网络狂欢混杂,事件凸显了传统媒体表达功能缺位、主流社会不作为以及网络商业经营亟待制度化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吕莉 《新闻世界》2013,(7):164-165
【摘要】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使得各界都对其投以高度关注。本文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出发,区分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论,从现实和理论两个角度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戍因,并总结其信息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9.
2008年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在倡导建立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面前,大众媒体理应担负起更多的职责。本文从探究我国群体性事件与集群行为的关联入手,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亟需舆论监督和引导的原因,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对舆论监督和引导措施给予解读。  相似文献   

10.
杨兴魁 《新闻世界》2011,(8):143-144
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出发,试着找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利益的重新分配;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发泄通道受阻;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等。并且从网络群体事件中总结出其信息传播特征:群体极化趋势日趋显著;语言暴力等。以期有利于正确对待、评价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网络媒介环境中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所形成的舆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传播环境和形成过程的不同,会导致最终舆情的不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已经成为言论聚集的一大主要场所,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相对于现实群体性事件更为棘手.因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受到全国的关注,任何网络群体性事件都会接受全国公众的“言判”,同时,网民还可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不断扩大和增加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量,既可以引发正面的共振也可能形成恶性共振的叠加,产生巨大的破坏性效应.本文探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异变,并提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失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董杰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45-146
网民,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服务功能表达观点,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引导和影响着网络舆论,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有可能推动事件的不良发展。笔者主要对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诱发群体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完善的互联网络以及大量的网民群体促使产生了一个网络社会,导致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出现,并且互联网还会进一步放大群体性事件。为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我们有必要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分析。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网络群体性事件,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网络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不同,网络群体性事件通过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而网络群体性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而随着互联网的发生、发展并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之后,网络群体性事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必须直面的一个新生课题。由于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突出的群体极化倾向和微妙的虚实互动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认识和重视,积极开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和治理,坚定不移地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引导作用,加强现实层面的制度供给,才能有效地维护网络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是围绕某个事件所反映的网民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基于此,以群体性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为我国传媒和政府机构在群体性事件中处置网络舆情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7.
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政府治理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正进行深刻的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涉及面越来越广.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绊脚石.但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世界中也发生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目前被广为认定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诸如"陕西周老虎事件"、"南京天价烟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杀人案"、"云南躲猫猫事件"等.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微博等新社交媒介的快速兴盛,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消解与重构,网络意见领袖逐渐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影响公共舆论的重要力量。这个群体能否成长为网络社会这个拟态环境中理性表达与对话的中间力量,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演变有着重要影响。着重探讨了当下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对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以期指明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网络社会传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王涛 《现代视听》2012,(4):47-52
本文结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变历史与国内外的研究重新对其进行认识,并将其定义为中性事件。从5个角度揭示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的根本原因、制度原因、思想原因、技术原因和直接原因,并阐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演变的机制,对微博将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影响力最大的网络因素做出预测,提出了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4条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5):8-13
公众修辞是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走向的重要推手,它是公众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殊的传播语境中进行的有特定意图和明确指向的话语实践活动。公众通过话语修辞行为,动态地开展框架建构,主动设置议题,影响网络事件舆论以及事件发展的走向,实现公众修辞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