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党的宣传工作,通过创新宣传手段,丰富宣传内容,广泛争取群众,从而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污蔑,树立了红军形象,宣传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了各阶层的开明分子,瓦解了敌军,扩大了革命的力量,统一了战士们的思想,增强了战斗力,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四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不光写红军打仗,还从不同侧面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其他工作,如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以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工作等等,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红军的政策、主张和活动。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长江对红四方面军1935年四五月间在江油、平武一带的活动,作了这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信息传播体系是进行组织动员、维系组织运行的基础.长征途中,除《红星》报等极少数刊物坚持油印出版外,绝大部分苏区刊物基本停刊.在原有传播体系被打破的情况下,中央机关和红军利用共产国际援助和自身现有条件,在长征沿线,甚至国统区维系着一套包括报纸、期刊、图书、标语口号、文艺宣传等在内的完整的信息传播体系.这给红军打破封锁,顺利实现战略转移,并在长征途中宣传抗日主张,获得国内外民众支持,最终为取得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以高度的爱国精神同侵略者进行英勇悲壮的生死战斗的历史。抗战中,我军非常重视开展对敌军的宣传和瓦解工作。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宣传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我军官兵广泛展开了多种宣传工作,软化敌军  相似文献   

5.
孙健伟 《北京档案》2016,(10):45-48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是一幅波澜壮阔、无坚不摧的历史画面,是一种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自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至今,已整整80年,回顾过去,由得感慨万千。虽然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有着永恒不变的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今年10月,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期“档案文化”栏目特别策划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通过品读尘封档案中的长征,追忆长征途中的点点滴滴,与广大读者一起重走长征路。  相似文献   

6.
张玲玲 《北京档案》2016,(10):51-53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和精神远征--长征。长征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岁月荏苒,烽火硝烟早已散去,我们对长征的记忆却历久弥新。长征途中,红军在全国十四省留下大量宣传标语。从宣传标语内容、形式和功能的演变,我们可以管见党和红军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砥砺前行,逐渐成长、成熟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新闻天地》2009,(8):46-47
掌握破敌密码独特方式 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中,有一批侦察兵,抓舌头、化装探路立下了大功,不过这类侦察一般只具有战术价值,很难了解到敌军高层计划和整体部署。在长征途中不间断地侦破国民党的密码,才是红军侦察工作最出色之处。如今,尘封的档案已公之于世,那些隐蔽战线英雄的历史功绩也终于可以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有一个名字让我魂牵梦绕,这就是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红军领导人夏曦;有一个地方使我心向往之,这就是夏曦牺牲地贵州毕节七星关。  相似文献   

9.
黄正廪 《兰台世界》2016,(21):119-122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主要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开展的体育活动为基础,展示了红军长征体育活动的随机性、体育活动与战争实际需要相结合的特点;长征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长征的胜利,对当代体育事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小惠 《新闻知识》2006,(11):10-1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丰碑。长征中的报刊宣传,也创造了报刊史上的奇迹。在红军转战的万水千山,在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党和红军各部队,办了一批油印的报刊。这些报刊及时宣传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报道红军的作战行动和胜利,指导部队建设和群众工作,简洁明了,快捷高效,生动活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我们的报刊宣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正确鲜明的宣传导向红军长征中,党中央、中革军委十分注意报刊宣传工作,尽管条件极为艰苦,战斗十分频繁,红军军事领导机关和各部队仍主办了一批油印报刊。主要有:红军军事委员会主办的《红…  相似文献   

11.
张春阳  张勇 《新闻窗》2006,(6):71-72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宣传黔东革命根据地,宣传红军精神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贵任。  相似文献   

12.
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红一、三军团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继续北上。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班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0月19日,毛泽东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不久,中央红军便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现将馆藏这件珍贵史料予以公布,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13.
蒲晨 《新闻世界》2010,(11):135-136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在残酷激烈的城市巷战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心理战能够显著地降低作战人员的伤亡率,并且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因此,探索和掌握新闻传播媒介在城市巷战的宣传心理战中的使用方法,对于瓦解敌军精神力量、罢黜敌军物质力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湘都市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万水千山长征印象》:目前已出至第12期。这个特刊自7月25日出刊至今,已历时两个半月,见报12期,占用26个整版。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在省会各报中是首屈一指的。目前该报正在抓紧这个特刊后期稿件的编辑工作,为举行的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增添喜庆气氛。《万水千山长征印象》特刊,从第6期起尽管现场报道的新闻性有所减弱,但报道的整体风格仍然得到了延续,红军战士英勇奋斗精神仍然得到了充分展示。红军入川之后,除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之外,还有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和红  相似文献   

15.
王林燕 《军事记者》2005,(12):57-58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以高度的爱国精神同侵略进行英勇悲壮的生死战斗的历史。抗战中,我军非常重视开展对敌军的宣传和瓦解工作,并广泛发动了多种宣传工作,软化敌军斗志,瓦解汉奸意志,同时在法理上展开攻势,不仅从战术上战胜敌人,而且在心理上打击敌军,“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似文献   

16.
潘姣娣 《档案天地》2012,(10):31-3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国民党军队想方设法组织包围阻击,红军却从未中过一次埋伏。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有一支隐秘、干练的无线电侦查队伍——军委二局在"护佑"着他们。由于二局情报人员及时截获破译了敌军大量电文,摸清了蒋介石的部署乃至意图,军委才适时决策,最终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胜利后,当时有两首歌颂长征胜利的歌。一首是《长征歌》(又名《长征小调》),选用《孟姜女》曲调填词。共十三段歌词,有的唱段先在长征途中传开,到达吴起镇后,由陆定一、贾拓夫合编整理。歌词如下:“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十一月里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宣传革命的主张,北上抗日,开始了举世无双的长征。在环境异常艰苦、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转战14个省,翻雪山,过草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于1936年10月22日在陕北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以无数英雄红军的生命代价,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红军将士以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以战胜一切敌人,踏破万水千山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战胜千难万险、笑对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以团结友爱、共同奋斗的阶级情谊,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给党…  相似文献   

19.
《逸经》第三十四期封面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在当年是哪种媒体最先向世人报道和宣传这个消息的?在国统区的人们是如何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详情?———令人想不到的是,最先全面披露红军长征胜利的是上海一家文史掌故杂志《逸经》,在1937年7月出版的《逸经》杂志第三十三、三十四期上以连载形式发表了署名“幽谷”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2005年11月16日《中华读书报》刘统文“《红军长征记》出版情况及其价值”内称“上海《逸经》第三十三、三十四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署名‘幽谷’的文章《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相似文献   

20.
李璐  张晖 《北京档案》2016,(10):54-56
1934年10月,因临时中央“左”倾错误,致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为了保存革命的“火苗”,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踏上长征之路。从档案馆现存的档案史料记载中可知,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不仅保证了红军在长征中军事战略行动方向上的正确性,使红军在危急关头转危为安,而且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军事、政治上的逐步发展与成熟,是保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