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玉强 《山东教育》2000,(29):56-57
我们在今年 5月份的高三模拟考试中,命制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根据下列提供的两则材料作文。   ①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报道,说是老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在座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呀 ?”所有的小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圆圈 !”竟没有一个人将这个圆圈想像成苹果、太阳、烧饼或其他什么的。我们从孩子时起的思维趋同性和一致性,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是不是我们哪里出了毛病 ?  ②一位大学文学教授曾在他教的那个班里做过这样一件事:让全班近 40名学生说说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后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沉默不是金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说道:“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场景1:一年级学生组。小学生们看了黑板上的圆圈之后,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是个月亮!”“怎么是个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是个乒乓球!”“是烧饼!”“是鸡蛋!”“不,这是老师的眼睛,发脾气啦!”场景2:初中生组。一个常考第一名的尖子学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起了手。然后站起来指着黑板上的圆圈答道:“这是一个零。”节目主持人问:“他答的对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对!”节目主持人又问:…  相似文献   

3.
在此次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听课中,我从老师的视频讲座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日本学生在课堂上跪在黑板前为同学们讲解问题,老师问他为什么?他回答“为了不挡着后面同学的观看。”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惊叹这个日本的孩子素质和思想。再联想到不久前日本发生大地震国民的表现,不禁也为他们所折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我反思、我深思……  相似文献   

4.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待第三节课下课,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教室,同学们看到我,异口同声地问:“施老师,这个双休日的作业是什么?”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课外作业:明天早上跟你的爸爸或妈妈到菜市场一起去买菜,看看别人在买菜时是怎样讨价还价的。”同学们看到这样的课外作业,欣喜若狂。看到这一幕,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5.
徐晓丽 《学周刊C版》2010,(2):116-117
先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人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个圆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是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有人说是太阳,有人说是嘴巴;然后又问一群小学生,小学生的回答虽然不如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多,倒也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6.
轻尘 《家庭教育》2011,(4):25-25
一年多前的一个晚上,那时儿子还在上五年级。先生神神秘秘地对我说:“儿子问我什么叫‘遗精’。”我一惊,问:“他怎么会问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先生傻傻地说:“是他在书上看到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只好对他说‘就是尿床’。”我气呼呼地对他说:“亏你还是一个懂生理学的老师呢!竟然这样搪塞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妥宝莲 《宁夏教育》2002,(10):60-60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圆圈,当你画在一年级的黑板上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皮球、太阳、苹果、烧饼、铁环……各种各样的答案。当你画在中学生的黑板上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圆。而当你画在大学生的黑板上时,学生可能会哄堂大笑或拒绝回答,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不就是个圆吗?  相似文献   

8.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9.
黑白斋主 《师道》2004,(2):12-12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然后问学生这个圈代表了什么。在幼儿园里,小朋友的回答是千奇百怪的,但都是充满想象力的;而越往高的年级,学生的回答越趋于一致,表现出学生的想象力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消失。不论这则故事是否真实,但它所要表达的  相似文献   

10.
人生的圆圈     
约10年前,我在一家电话推销公司作为业务员接受培训。主管为了激励我们,有一次在培训课上用图诠释了一个人生寓意。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在一个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接着,他在圆圈的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辆汽车、一些朋友。然后,他问大家:“谁能告诉我,这图意味着什么?”一阵沉默后,一位学员回答:“世界?”主管说:“基本正确。这是你的舒服区。这个圆圈里面的东西对你至关重要:你的住房、你的家庭、你的朋友,还有你的工作。在这个圆圈里头,人们会觉得自在、安全,远离危险或争端。”“现在,谁能告诉我,当你跨出这个圈子后,会发生什么?…  相似文献   

11.
张冬云 《语文知识》2014,(12):16-20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语文教师问他的学生,假如给你最后一天上最后一节课,你想上什么课?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一位学生回答:语文课。教师感到很欣慰,面带微笑地问他为什么?孩子的回答让这位老师大跌眼镜:因为语文课度日如年,我想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上帝想接四个孩子到天上玩玩儿,就对他们说:“说吧!我给你们每人一个机会,你只要说出一个心愿,我就能立刻把它变成现实。”第一个孩子立刻回答:“我想变个瞌睡虫,会飞,只要往老师的鼻子眼儿里一钻,他就立刻睡着了。”上帝问:“为什么?”“他睡着了,才不会给我们留那么多的作业!”第二个孩子说:“我想当一回老师,就当一回,当一个特别特别厉害的老师!”上帝问:“为什么?”“这样,我也就能给老师的孩子留好多好多作业了!”第三个孩子说:“我想过一个绿颜色的星期天!到绿色的草地上踢一会儿足球!”上帝问:“怎…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初,在青岛市南区一所小学就读的一位韩国学生,面对他的中国老师,语气蛮横地质问:“你有钱吗?”说着,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又在圆圈中心点了一个“点儿”,大声说:“钱!你懂吗?”这件事情,带给老师们的愤怒和思考,是相当深刻的,直到今天,许多老师仍记忆犹新。90年代末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韩国孩子越来越多地涌入岛城,仅市南区就有92位。今天来青岛的韩国孩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怎样的个性特征?怎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们和我们中国的孩子———青岛的孩子,究竟有什么…  相似文献   

14.
案例一: (片断一)老师引入教学:“上节课认识了塑料的哪些知识?哪些地方用到了塑料用品?”学生踊跃举手回答。接着老师又问:“为什么下雨天要穿塑料胶鞋?为什么洗碗时要戴上塑料手套呢?”(师边问边展示她手中的橡胶手套)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道:“我妈妈就是用它来搞卫生的。”“我家里也有这种手套。”“可以防水啊。”一个小男孩边叫边晃悠着他手中的橡胶手套。老师一听,对小男孩说:“你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做实验来研究一下塑料还有什么特点。”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圆     
今天上语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说:“你们看见这个圆,知道它是什么吗?”我想了想,连忙站起来说:“老师,是地球吧?”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小明站起来说:“是泡泡吧?”红红说:“是足球!”……过了一会儿,老师又问:“同学们还想到了什么?”王洁站起来回答:“我们在操场上吹泡泡,泡泡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又不见了。同学们吹着,笑着,玩得可开心啦!”我也大声说:“中国的足球队员团结一心,终于走向了世界!”老师连声说:“同学们想得真好!”同学们都纷纷发言……这真是一堂有趣的语文课。评语这是…  相似文献   

16.
把不字去掉     
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里的老师都会实行一种做法,那就是在黑板上写上三个字“我不能”。写完这三个字,老师会回过头去问孩子们:“我们怎么办?”这时所有的孩子都会齐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了。黑板上只剩下了一个“我能”。我能什么,是什么都能,没有“不”字。没有不能。我都能,这就是美国人的意识。于是,一个强大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我能”。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18.
王东莉 《家庭教育》2011,(11):36-37
某校初三班在一次班会上讨论理想的问题。老师问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不少学生回答“不知道、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干脆回答:“赚大钱、当大官。”一名男生回答说:“我的理想就是考上重点中学。反正我现在读书也是为了我爸妈,他们让我上重点我就争取上呗!”这样的回答不禁让老师、家长担忧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相似文献   

19.
谐趣吧     
想不到老师在操场上遇见一个新入学的小学生。老师用脚在地上画了一道杠,问这个学生:“这是什么字?”学生看了半天回答不出来。老师生气地说:“昨天我在黑板上不是已经教给你们一个  相似文献   

20.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