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减负”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现在,同学们背上的书包轻了,家庭作业少了,参加实践的时间多了,思想和行动也更活跃了。但我们必须看到部分同学“减负”后,有如脱缰野马,到处寻找自己的玩耍乐园,对此,有的家长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孩子放松学习而荒废学业,有的则害怕因尽情嬉戏而误入歧途。对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利用空余时间。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减负”后,自己可以从繁琐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了,这种松劲思想千万要不得。  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相似文献   

2.
每天面对教室里二,三十名孩子,作为老师,也许会更多地喜欢那些聪明的、能干的、听话的、守纪律的孩子。而对于那些所谓调皮的、不守纪律的、爱讲话的“不好”的孩子,则会另眼相看,区别对待。其实所谓“好孩子”与“不好的孩子”,这只是个别老师从自己的喜好角度错误地把孩子们区分成了两个等级。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3.
接任5(2)班班主任不足两周,就有4个孩子要求调位。有的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寻求有效帮助,有的是由于同桌纪律差而谋求安定环境,有的是因与四邻关系紧张而寻找“世外桃源”。这时,若整体调整,条件尚不成熟;若局部调位,大部分孩子意见很大,况且不是治“本”之策;若不理睬,不仅会影响4个孩子的情绪,而且也会使班主任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黯然失色。调,还是不调?该怎么调?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我在班内宣布开展一次“闯关”调位活动,鼓励想调位的孩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参与“闯关”活动,力争尽快实现自己的调位目标。我…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而家长却出于某种原因把玩具拿走了。这时.有的孩子不吭声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停。许多家长都喜欢前一类孩子,认为这类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后一种孩子却太“犟”,不听话.因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和批评.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的幼儿教师工作中,常常听到孩子向家长告状:“他打我。”“他骂我。”“他不和我玩,还抢我的小手帕。”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讲明道理,教育他待人谦让随和,与小朋友搞好关系;有的家长则是无表示,不敢去正视这一问题;有的家长把孩子的不计较和谦让责怪为无能,甚至对孩子教唆说:“他打你,你不能打他吗”孩子在园受欺侮,家长应怎样正确对待呢我认为,首先,年轻父母对这种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在园打闹、吵嘴是一个普遍现象。你看,刚刚还在吵吵打打的小朋友,眨眼之间又会高高兴兴地玩到一起。原因很简单,幼儿游戏…  相似文献   

6.
为父母者,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有出息”的,因此就不惜一切满足孩子。有的是孩子要啥给啥,无度地娇惯纵容;有的是大鱼大肉侍候孩子,鞍前马后陪着孩子,无微不至照应孩子;有的甚至是为了孩子不惜牺牲个人的前途和事业。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盼望孩子学习好、有出息,然而,却往往事与愿违,种下了关爱,却收获了埋怨,  相似文献   

7.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8.
答父母问     
孩子不守纪律怎么办?西安一位母亲来信说:我孩子在学校不守纪律,上课随便走动,打扰别的同学听课,常常欺负弱小同学,恶作剧。我们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也采用过“冷处理,不理睬”方法,但孩子总是不见改好。我们真不知道怎样教育他才有效?答:的确,一方面,孩子的童年生活受到许多纪律限制,这与他们的活泼好动向背;另一方面,孩子如果缺乏纪律限制,将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客观地说,几乎所有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都或多或少有过打架、撒谎、恶作剧等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但作为自我约束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一、取长补短与扬长避短 我们每个人都有长有短,又长又短,所以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古语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因人之差异、事物之种性而出。人类所以有教育,就是为了能够使人往他的长处或优处去进入、去开掘、去发展,使人好上加好,使人越来越像自己和成为自己。怎样去实现呢?我们通常有两个说法,一是取长补短,二是扬长避短。那么,究竟取长补短好还是扬长避短好?两者听起来好像差不多,都是主观有意地去实行着自身良好的转化,但其实很有些不同。  相似文献   

10.
教书六七年,脑海里慢慢知道了“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听过了许多课、交往了不少人,也慢慢地知道了什么是所谓的“好”孩子班、“坏”孩子班。细一思忖,竟也生出无限感概。所谓的“好”孩子,无非就是听老师、父母的话,上课守纪律、不搞小动作、足额完成任务,像个小大人似的“稳重”、“成熟”。而“坏”孩子的“坏”就多了,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作业不认真,专找老师的“茬”、不尊重老师的权威……而“好”孩子聚集的班就有点让人骇怕了,可称其为“机械化部队”,整齐划一。举手、放手整齐,坐姿一条线,回答必是双手倒背,…  相似文献   

11.
梁静 《四川教育》2003,(1):48-48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跳蚤放到一个器皿中,用玻璃盖住。刚开始,跳蚤挣扎着使劲往外跳。一段时间即使把玻璃罩取下,跳蚤也只能跳到器皿那么高。这些往日的“跳高冠军”们,被封在了自己界定的高度我感慨万千: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与被放在器皿中的跳蚤,有时那么惊人的相似。上学期三年级语文试卷中有一道看图作文《雨中》,如果以成人的眼光来看,描述的是着大雨,地上的雨水很深,两个孩子在雨中搭砖头。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写成是天下着雨,孩子的书包坏了,书掉了一地,另一个帮着捡;有的…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的缺点,有些缺点却是相当可爱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可爱的缺点”。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师都能够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二是使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自觉地去发现学生身上“可爱的缺点”,找到良好的教育方法;三是使教师能够正确地、一分为二地对待孩子的缺点.解放一批被冤枉的孩子,使他们能抬起头来充满信心地生活。究竟什么是“可爱的缺点”呢?简单地说,就是动机是好的,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对于孩子身上“可爱的缺点”.要以冷静的头脑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时下的教育实践中,“极致景致”已经成为一种不断蔓延的育人现象。人们总习惯于忽略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而盲目地追求“精益求精”、“多多益善”的极致教育:有的家庭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前途”,不仅要让其登上城乡小舞台练练胆,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各类学校中都存在学习跟不上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成绩较差,表现往往也差,最差的学生无法毕业或升学,有的成为社会包袱,有的成为“问题少年”,甚至危害社会。在课堂上他们有的静不下来,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的烦躁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有的漫不经心,健忘,不守纪律,由于疏忽常出差错;还有的好打架滋事,情绪不稳,人际关系不良。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过去我们总认为,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当的结果,是父母与学校不合作、环境不良等因素造成的。我们总希望通过思想教育来转化,但往往事与愿违,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5,(10):49-50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大人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理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一些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笨”。由于这种孩子在刚入学时理解、接受能力差一点,家长就以为孩子“笨”,没有出息,并经常以“你真笨”来责怪他。又因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渐渐地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笨”了。孩子一旦形成了“我笨”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就必然缺乏进取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在决定人的发展与成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的行为、感情,甚至才能经常受着自我意识的支配。你把自己想像成哪种类型的人,就会不自觉的按照那种类型人的特…  相似文献   

17.
在人的一生里,总有不少“石头”,时不时的悬挂在我们的心里。它们的“形状”各式各样,如有“说谎石”、“考试石”等等。有的“石头”,只在我们心里悬一会儿就掉下来了;而有的“石头”,则久久地悬在那里,让我们担惊受怕、心情难受,很不是滋味。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藏在自己心里的这后一种“石头”。  相似文献   

18.
在时下的教育实践中.“极致景致”已经成为一种不断蔓延的育人现象。人们总习惯于忽略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而盲目地追求“精益求精”的极致教育:有的家庭为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不仅要让其登上城乡小舞台练练胆.更会挖空心思地让其“爬”上省级甚至中央电视台去一展风采.仿佛只有这样的“极致”孩子才会成材:有的学校为了突出“特色教育”,专门设置特色课堂,  相似文献   

19.
卜庆贵  王财 《教育探索》2005,(3):109-110
教育孩子以表扬为主,这是教育工作的共识。而近年来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思想影响下,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了一个极端.就是只“夸”不批评的教育。这样一味地“夸”孩子.能否培养出具有责任感、身心健康的孩子,难免引起一些教育工作的担忧.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记者采访了新疆的三位全国模范教师,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有的为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把自己全部的爱毫无保留地撒向了学生;有的为了边远地区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再诱人的地方都不考虑了”;还有的为了不让学生辍学,拿出了自己微薄的收入……他们的故事不仅感动着记者,相信也会感动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