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下。不少学校的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所谓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一份师生共同拥有的“课堂学习节目表”,它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说,学案的使用,对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出了教师课堂教学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意识的转变。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值得借鉴和采用。但是,目前对于“学案”教学出现了几种不良现象,一种现象是将学案简单化,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提纲和作练习的工具。二是一个备课组的不同教师用的是统一的“学案”。三是“学案”完全代替了教案,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不再写教案,而以针对学生制定的“学案”作“教案”使用。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同时表现为以上三种现象:学案简单化、备课组统一、学案代替了教案。笔者认为:学案取代教案的做法十分不妥。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在备课时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备课不等于备教案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  相似文献   

3.
时下。不少学校的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所谓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一份师生共同拥有的“课堂学习节目表”,它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说,学案的使用,对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出了教师课堂教学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意识的转变。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值得借鉴和采用。但是,目前对于“学案”教学出现了几种不良现象,一种现象是将学案简单化,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提纲和作练习的工具。二是一个备课组的不同教师用的是统一的“学案”。三是“学案”完全代替了教案,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不再写教案,而以针对学生制定的“学案”作“教案”使用。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同时表现为以上三种现象:学案简单化、备课组统一、学案代替了教案。笔认为:学案取代教案的做法十分不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在教师 ,重点在课前备课。没有高质量的备课 ,教师在课堂上就会陷入盲目性 ,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得不到根本的转变 ,实施新课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新课改教师要先过备课关。教师应当如何搞好课前备课呢 ?笔者认为 ,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新的备课模式 ,以“学”定“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是教师备课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教师应该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用课改的新理念统率备课的全过程 ,摒弃陈旧的备课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以学论教”成为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模式,这就促使我们要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过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我们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而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必须随着新要求的变化而改进,增强适应性。新的课程环境要求我们教师不单是一个执行者,更要是一个决策者。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互动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此,只有勇于开拓、善于反思的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备课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一、更新教学理念,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准备相应的对策。在备课时,要摆脱以往那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做法,而应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教师备课不只是埋头写教案,更应该走进学生中,了解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情况和…  相似文献   

7.
周铭 《河南教育》2005,(7):24-25
编写优质教案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优质教案的编写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教案编写的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备课编写教案的出发点是根据大纲要求,完成规定的知识传授目标。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师的“教”制定的,教学过程也是以“教”为中心。教师备课就是为了熟悉大纲,吃透教材,更好地完成知识传授的目标。而实行课程改革后,编写教案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具有弹性。因此,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编写教案的主线。教师备课…  相似文献   

8.
冯树学 《山东教育》2003,(13):44-4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受“教师中心论”的影响,课堂上至今仍然上演着“教案剧”。教师是表演的主角,学生是配合者,甚至是听众。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更是几十年一贯制,老样子没变。从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座谈等形式的教学调研情况来分析,备课之所以越来越无足轻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材稳定,同一教材用了几遍,教师重新撰写教案的…  相似文献   

9.
章佩华 《小学生》2010,(5):30-31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备课往往成为了“例行公事”,是应付检查的“苦差事”。笔者对我校3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们没有一个喜欢以往的教学设计形式,只是被一些形式束缚,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我与许多同行一起思索着。有效的备课绝不等于简单的写教案,更不是机械重复地“拷贝”教案。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熟读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眭的了。做好隐性备课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备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隐性”备课,即备在教师的心里,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对课文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要有多种策略的体现,要体现“可能性”,而这些就体现在教师的“隐性备课”里,这样“显性的教案”就犹如一篇精美的文章,清澈、晶莹,重点之处细细描绘,其余的一笔带过,即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杨柳清风”的细腻俊秀。只有这样,“隐陛备课”才能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使师生拥有一个闪烁灵性,享受快乐的课堂生活。本文以浙教版第十册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将“隐性备课”做细。  相似文献   

10.
上好一堂课,课前备课尤为重要.目前,多数教师的备课呈现往往还停留在教案阶段.其实"教案"无论从字面或者内容、形式已经框定了以教师为中心,已经严重偏离了"生本教育"的航向.因此,既然课堂已经以学生为主人,已经以学习为重心,已经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的备课何不将"教案"变成"学案",教学何不将"教堂"变成"学堂"?用以学生为主本的"学案"逐步替代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案",用备课内容的改革促进课堂改革,促进师生改革,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当前 ,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 ,打破传统备课的模式 ,以带有崭新的教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来代替传统的格式化教案 ,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求新、求实上狠下功夫。一、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的备课观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师生之间选取什么样的交流方式 ,这些问题都必须作周密思考 ,并体现在教案之中。也就是说教案要从重视教师的“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 ,才…  相似文献   

12.
稿源采珠     
河北谷春艳谈对于备课,有人提倡备“详案”,认为只有周密的备课并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案才是上好一节音乐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而与其相反的说法是搞“即兴式教学”,认为当今素质教育提倡主题性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不搞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教师只备一份教学提纲,在课堂上跟学生的学习着眼点走。对于这两种方法,我在教学中都有所尝试,并通过对比总结了实用性强的备课方法。我认为,前面提到的两点不仅不排斥,相反可相融。“有备而战”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师应该是在课标的指导下,充分分析教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根据学生的表现组织课堂…  相似文献   

13.
一、在备课上应做好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备课方面应做到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沙正连(江苏金湖县教研室):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仅包含狭义的一部分,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陈久红(江苏金湖中学):对,不少语文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在备课上要突出四点:1.备课多备“可能”。在备标准、备教材、备学生的三大备课要素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2.设计力行“简约”。过去,教师们花在教学设计、编写教案的工夫实在太多。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点、教学目…  相似文献   

16.
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备课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狭义上的备课是为澡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仅包含狭义的一部分,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现在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应该是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恢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课改“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张良玉  唐锋 《西藏教育》2010,(10):37-38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即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由撰写教案转为撰写“导学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导学案”教学。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缪继红 《广西教育》2011,(35):12-13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求我们的课堂提供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平台。“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应运而生。在此种模式中,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活动单”。“活动单”就是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活动方案,它是教案的一部分,但不等同于教案。  相似文献   

20.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在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材的“例子”功能 ,不应带着教案走向学生 ,而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案。在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非教材限定的标准答案 ;我追求的是让学生“发现真理” ,而非教师“奉送真理”。二、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提出问题 ,备课时就参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教案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然后在课堂上就基本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 ,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互相补充中解决问题。其一 ,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