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其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虽短,却是随笔小品中的精品,历来被人们推崇欣赏。文章玲珑精致,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浑然天成。其中的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而教材将句中的"盖"字注释为"大概是",与事实不符,应解释为"原来是"才确切。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在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一定对文中所描绘的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难以忘怀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实在写得太妙了,虽然整句没有一个“月”字,却能让人感受到月光的皎洁、月色的美好。是什么使得这句话产生了如此高妙的艺术效果呢?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相似文献   

4.
<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中的这八十四个字一直为讲中国古代散文者所称道,当代散文家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可以与"赤壁词""赤壁赋"同膺光艳。  相似文献   

5.
<正>苏教版八上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一直为历代文人称道,也是各级考试命题者重点关注的语句。因为它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月光清澈透明的静谧之感和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苏  相似文献   

6.
【案例】:《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正在顺畅地进行中,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学生有如置身于如水的月色中,正随着苏轼“欣然起行”,并悠然漫步于承天寺静谧的庭院,此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他的散文创作,兼擅各体,为宋代散文的高峰。他的游记散文写得自由随便,涉笔成趣,姿态横生,似行云流水。《记承天寺夜游》写得最有特色,全文甚短,兹录于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向来是以短小精炼、情景交融为其重要特征的。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其篇幅之短达到惊人的程度。全篇总共有八十三个字,作者以极简洁的文笔,把叙事、绘景、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客游图。且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小记。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德。苏轼因反对王安  相似文献   

9.
小品文略谈     
同学们,你们或许对“小品文”这种文体会感到有些陌生,其实,小品文犹如一丛清幽淡雅的兰花早已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默默留下了馨香。现在就让我们循着这幽香踏入课本一睹她的“芳容”。我们不妨先“采撷”其中两朵进行“观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字。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文中仅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尽管当时作者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  相似文献   

10.
正周华诚/推荐01今人文章越写越长,长而无味,便是再长也无益。重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百余字,尚不及今人一条微博的长度,却是情景交融,意蕴丰赡,成为千古名篇。尤在今天,此篇能带人多少作文章的启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似文献   

1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积少阂人如吾弹入耳。【注释】①选自《东坡  相似文献   

1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似文献   

13.
[案例]:《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正在顺畅地进行中,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学生有如置身于如水的月色中,正随着苏轼"欣然起行",并悠然漫步于承天寺静谧的庭院,此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相似文献   

14.
刘慧兰 《现代语文》2010,(12):44-4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沽、恬静的月夜之中,有令人遐思无限的意境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借嗅青梅偷偷瞥一跟心爱的意中人,区区几个字就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娇羞美……汉语言文字有着无限的广度、深度和丰富的容量。  相似文献   

15.
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中文自修》2006,(10):54-5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⑦。[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一零八三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②念无与乐者:思量身旁没有一个可以跟他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③张怀民:苏轼友人。④“相与”句: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⑤“庭下”句:月光流泻在庭中,庭中宛如充溢着一池清凉透明的水。⑥藻荇(xìng):两种水草,叶浮水面。⑦闲人:苏轼当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加“本州…  相似文献   

16.
正【课例实录】一、检测预习,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请大家进行自我检测。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qǐn),藻荇(xìnɡ)交横(hénɡ)。(生齐读)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3:"户"就是门,这里指门窗。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想到。生5:"遂",于是、就。  相似文献   

17.
在山区,课改的客观环境比较恶劣,课程资源是否真的就无法开发?确实,我们难以走进网络世界,难以拥有丰富的藏书,但我们有教科书,我们有自己的学生,我们有自己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这些都蕴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本文试图就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谈谈自己的浅见。一、巧妙利用学生的差异,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每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我们可以引入竞争的手法,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由于学生水平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读起来效果肯定有不同,这本身就存在着听、说、读方面的资源可开发。如一位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时,请学生点评同学的朗诵“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他没有读出停顿,原文在‘日’和‘夜’之间有标点停顿他没有读出来。还有‘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他也没注意停顿应在‘念’字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快嘴小敏说到。“为什么这样处理?”“因为这个‘念’字是领起这个句子的,‘念无与为乐者’是‘念’的理由。所以应该要停顿。”老师请小敏来朗读,然后又有一个学生来点评:“声音清脆,感情丰富,但朗读时有一句的语速还是太快了。”“那句‘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擤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中‘藻‘荇’之间应稍作停顿,因为藻荇是两种水草,...  相似文献   

18.
陈爱群 《湖南教育》2007,(10):38-3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诗歌体系中,意象是诗歌的核心要素,是构成诗歌的关键部分。诗人在表达情感、寄托理想时都无法脱离意象。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以“意”带“象”、以“象”领“意”两个角度,解读意象在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并通过设定目标、巧妙导入和解析意象等课堂教学环节,推动《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鉴赏》2007,(4):67-72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念∕无与为乐者3.(1)到(2)躺下,入睡(3)院子4.(1)脱衣服想睡觉(的时候),看到月光从门里照射进来,(于是)高兴地起来(到院子中)散步。(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啊。5.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含有知音稀少的感慨和淡微低沉的喟叹,情绪荡起波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寻”字又分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怀民亦未寝”的“亦”字显示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