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高职教育中的“两课”教学常常将认知与情感相分离,忽视了情感教育在高职“两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高职“两课”教学对象的特点、“两课”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效果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人才的培养目标,阐述了“两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在高等职业“两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高校“两课”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如何贯彻、实施“两课”教学新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机制,充分发挥“两课”的威力和作用,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该对大学法律基础课堂教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以达到新时期“两课”教学面临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3.
“两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关键在于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注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不断解决“两课”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真正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两课”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以其趣味性、多样性、快捷性、开放性和平等性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爱,它对高校“两课”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两课”教学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正逐步被打破,传统的高校“两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计算机网络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顺应潮流,加强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调整教学模式,建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教学体制,不断提高高校“两课”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注重“两课”教师情感素质的提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情感是师生之间产生思维共振、心灵和谐境界的一种特殊手段。一般的教学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情感,“两课”教学要在高校德育中起到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更离不开运用情感这一重要手段,即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两课”课程内容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对“两课”教师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情感素质的要求。 一般认为,情感素质主要指教师通过语调、表情、动作和手势等方面的变化,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但是,就完成“两课”教学…  相似文献   

6.
过低的学术品位是造成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差的最直接原因。影响高校“两课”教学学术品位提高的因素有三:观念、管理及“两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两课”教学学术品位,是由“两课”的科学本质决定的,也是由大学教学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学术品位是“两课”教学魅力之所在,是解决马列主义“进脑子”的关键。提高“两课”教学的学术品位应做到:弘扬“教学自由”理念,营造宽松学术氛围。高校“两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并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高校“两课”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素的培养和教育。如何贯彻、实施“两课”教学新体系的过程中 ,形成有效的教学机制 ,充分发挥“两课”的威力和作用 ,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该文对大学法律基础课堂教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以达到新时期“两课”教学面临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8.
成功教学是由真理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人格的力量三种因素共同铸就的。高校“两课”教学的复杂性就在于要求三者之间高层次的结合。目前,“两课”教师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和研究程度很不均衡。尤其是对教学各个环节所内在蕴涵和必然应有的美学力量未能充分挖掘和运用,致使“重负”之下的“两课”失去美感和灵气,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两课”自身包含着美,“两课”教学应该追求美。借助美感力量,“两课”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时代,民族地区高校“两课”教学的环境、内容、对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两课”教学,更好地发挥“两课”教学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广大“两课”教师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邵丽珍 《文教资料》2010,(4):204-205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授课对象的新特点给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两课”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文从概念、教学过程、意义等方面阐述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转换工作不断进行,当前高校“两课”教育和教学工作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加强教学改革,寻找一套新时期“两课”教学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教学改革是方向,包括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素质教育是目标和宗旨,其中思想素质是核心,“两课”学科梯队建设是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浅谈激发高师生积极主动参与“两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张少杰李伟明“两课”,指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两课”教师与高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高师生是内因,是主体,“两课”教师是外因,起主导作用。在“两课...  相似文献   

13.
过低的学术品位是造成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差的最直接原因。影响高校“两课”教学学术品位提高的因素有三:观念、管理及“两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两课”教学学术品位,是由“两课”的科学本性和大学教学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学术品位是“两课”教学魅力之所在,是解决马列主义“进脑子”的关键。提高其学术品位就要弘扬“教学自由”理念,营造宽松学术氛围。高校“两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并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为在“两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进一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 ,教育部社政司日前在京召开高校“两课”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工作会议 ,全面启动高校“两课”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高校“两课”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在本刊近期刊登 ,并与《“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一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明年结集出版教育部社政司启动高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修订工作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对外开放性、信息繁杂性、交互虚拟性凸显了网络时代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加强“两课”教学主渠道中的网络技术运用,开辟“两课”教学的网络新阵地,提高高校“两课”教师的网络素质是增强网络时代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两课”教育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两课”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坚持与时俱进,体现“两课”教育教学的时代底蕴 党的十六大报告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  相似文献   

17.
提高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是当前“两课”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对部分高校“两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通知》指出,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特别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高校特别是“两课”教育教学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特别是“两课”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下大力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编成教…  相似文献   

19.
(一)“两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巨形势越发展,改革越深入,“两课”所肩负的任务越重。因此,深化“两课”教学改革更为必要和迫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为高校“两课”提出了新课题。尽管“两课”教学在改革进程中,对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不能适应目前形势的要求。当前.“两课”内容体系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一是空乏.即笼统的要求多,可操作性差;二是狭窄,即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未纳入德育内容体系;三是无序,即德育内…  相似文献   

20.
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两课”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物质基础。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推进高校“两课”教学手段信息化、现代化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