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荣杰 《中华武术》2006,(12):46-47
太极拳《打手歌》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四两何以能拨千斤?其中自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3.
贾迟 《武当》2009,(8):28-29
“四两拨千斤”是古典太极拳论中一句名言,流传数百年,没有异议。王弘壮先生发表《“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一文,提出“‘四两拨千斤’之句不通,应是‘四两拔千斤’之误。”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刊载薛蔚昌先生《体会太极拳的“松”》一文,文中说:“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上、起’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其中所引拳论“偏沉则随”应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5.
陆哲蓊 《武当》2016,(4):22-24
《武当》杂志2015年8期发表了江苏胡继军先生《如何传承"原汁原味"太极拳》。作者认为:"继承、弘扬和保护太极拳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每一位太极拳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也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太极拳的‘原汁原味’,使它在外形上  相似文献   

6.
李秒丰 《精武》2007,(12):18-19
引言:看了2007年《精武》第10期发表的浦汉健先生的《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的文章后感慨颇深,先前看过多篇浦先生的文章,浦先生对传统太极拳的执着和深研令人赞叹不已,从浦先生挚谈吴式太极拳,到改称浦传太极拳,从中也渗出了浦先生的苦涩与无奈.但浦先生时传统太极拳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是值得真正的太极拳的爱好者和追求者由衷敬佩的,今观其文,挚诚之心依然可表.诚如浦先生开篇所言“‘什么是太极拳’,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真要想讲清楚,其实很不容易。[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太极长拳考     
吴伟 《武当》2023,(1):42-43
<正>在《太极拳释名》中有一句话——“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近百年来,人们对这句话很困惑——“长拳”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杨澄甫在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道:“太极拳之顺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那么,“长拳”是一种秘传的架子?还是形容太极拳套路很长?“涛涛不绝”是指练拳的时候要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断?太极长拳与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呢?在解答这些疑问之前,我们先看下面二个拳谱中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在《修炼太极拳之懂劲》一文中,得出了“‘打拳用意不用力’这句话不准确”;“打拳‘不用力’是不对的”等结论。马虹先生在该文中说:“力和劲,词义内涵是一样的……什么是力?恩格斯讲,从静止到运动,就是力的表现。力就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变形,都是力的作用。”还说“你不能否认太极拳是一种运动吧?运动就是力  相似文献   

10.
再说太极脚     
笔者曾于1997年第二期《中华武术》刊发短文《话说‘太极脚’》,引起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有的拳友仍有疑问,现以此文作为回复。  相似文献   

11.
孙剑云老师走过了平凡而伟大的九十年,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文武双全、德艺双馨的宝贵遗产。我们孙式太极拳的门人弟子肩负着认真继承优秀传统、不断发展创新太极拳的历史任务。-幼承瘫训,为武林女中豪杰:土心舌坎坷扩重亲情笑飞疗人生身》杂志上发表。之后又编写了《形意八式》《纯阳剑》’《孙氏太极拳特点和要求》丈孙氏太极拳、剑》((孙式太极拳诊真》等书,并且又把父亲孙禄堂的咯形意拳学》《八圭障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和《/又卦剑学》五本文言著作力口以点校,并改成简化字编辑出版了《孙禄堂武学录)一书。_‘从一屠师出生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心思想:'增强树立练好吴式太极拳的理念和信心,坚持学练不间断、潜心实践和理论研究。'文章中阐述了'在轻柔中寻‘抽丝’的感觉,在虚实中体会‘阴阳’的变化,在理论研究中领悟‘意气’的用意,在轻灵中寻求‘虚无’的灵感'等观点,突出了吴式太极拳实际运用和理论研究水平,秉承了传统太极拳内涵,领悟了传统太极拳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与集体里,人际关系一般并不是简单的“1”加‘1’等于2。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1”+‘1’>2;在少数情况下,“1”+‘1’<2;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1”+‘1’=2。这里的关键因素,在于系统的集体功能是否发挥?是同心协力还是异心分力?是协同作战还是各自为战?重要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个人行为。从全面判断,应视其与人相加情况如何,相加时起加或乘的作用呢还是起减的作用。这样论断的理论根据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虽然不变,但由于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产生更大的功能和效用。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眼法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全书》,该书是合编本,合编了此前已经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顾留馨审)、《孙式太极拳修订本》(孙剑云编)。编者编写各式太极拳书,都力图让读者相信,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没作增补,保持了原汁原味。客观地讲,太极拳有这么多式,讲解又是这么细,谁能做到没有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由陈式衍生出杨、吴、武、孙等就是“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的产物。当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抱着科学的眼光,会更有益于看到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戚建海 《武当》2005,(9):10-12
是赵堡太极流传早,还是和式太极产生早?和式太极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赵堡太极拳?要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赵堡太极拳源流史说起。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句,《打手歌》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句,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七言俚语二首》之一有“化动四两八千斤”句。“四两拨千斤”是比喻使巧劲,借力打力。这个比喻的出处,查有版本流传的前人著述中,最早是出自清·俞万春所著的《荡寇志》第八十八回:“丽卿笑道:‘兵器又不在斤两上分高低。古人说得好:四两能拨千斤重。’……”。 俞万春(1794年~1849年),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荡寇志》草创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  相似文献   

17.
我的想法     
王元 《围棋天地》2007,(15):80-82
在上一期的最后,我说:“面对‘李氏布局’,为什么怎么变都可行?既如此,‘李氏布局’好在哪里?”对此,了解职业比赛状况并熟读本刊的棋友,也许会感到意外吧?因为,就在上一期的《围乙行韩流》一文中,青年高手余平明确说道,这一布局“是黑棋有力的布局”,在本刊第8期的《勋之棋》一文中,青年高手段嵘也说该布局“黑方棋形舒展,子力配合生动”。更因为——  相似文献   

18.
我打太极拳多年,在我们太极拳辅导站的拳友中。时常听说有人习练太极拳后膝关节疼痛。找大夫求方,大夫说:“这是‘太极腿’,是打拳方法不当出现的特有现象。”这之后,有人因为腿疼而改练其他体育项目了。  相似文献   

19.
练太极拳该不该“落地生根”?《中华武术》1998第9期发表了一篇论述文章。对作者深刻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赞许,同时也时“落地生根”提几点不同看法,兼与作者商榷,并望同道指正。一、《太极拳该不该‘落地生根’》一文的结论是不该落地生根,作者曾举出拳谱云:“漂漂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这里所指的是练习者在起动行功运式、推手、散手等行为下的运动状态,是“起”而不是“落”。换句话说,是对动态的描述,而不能用以来说明静态的问题。二、“落地生根”,不是指脚部或腿部,而是指整个身体在做功时的用力状态,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20.
读《中华武术》2007年第11期尤志心先生《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后,触发了写此文的灵感。“四两拨千斤”一语出自《太极拳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