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34年张荫麟和吴晗相识,到1935年吴晗帮助张荫麟编写历史教科书,两人友情已极为深厚。在国难当头,他们迫切希望"以史救国",展开通史的编撰,普及历史知识。吴晗的帮忙促成了张荫麟《中国史纲》的出版,两人在史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交流对吴晗的历史教学和明史研究都有不少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学情调查"《学会例证》议论文写作指导"是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我校初三年级的一次议论文写作指导课。我拟用例证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吴晗的《谈骨气》作为例子来辅助教学,可吃不准有关情况,于是笔者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级做了调查。学生小学时没有在教材上学过"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苏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也未选吴晗的《谈骨气》。他们在课外也没读过吴晗的《谈骨气》。只有两名学生在课外读过"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仅仅是故事,并没有接触到对这个故事作什么分析的文字。  相似文献   

3.
明史讲座     
前北京市付市长、杰出的历史学家吴晗同志生前曾任我院历史系名誉教授,对我院和我院历史系的工作十分关怀,并经常来院讲学。一九六二年吴晗同志曾在中央高级党校讲授明史,他把这个讲稿交给我院谢承仁、张海瀛同志请他们帮助整理。文化大革命中,这两位同志把吴晗同志的遗稿妥善地保存了下来。吴晗同志是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含冤而死的。他的去世,是我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为了悼念吴晗同志,现将吴晗同志遗稿照原文分期发表。  相似文献   

4.
苏双碧、王宏志二位同志所写《吴晗传》初稿这部分分析了吴晗同志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的作品和治学道路。吴晗同志的治学道路和方法,现在也有可资借鉴的地方。吴晗同志这时作品中反映了他正直、爱国的思想品德。这说明后来他奋不顾身积极参加反蒋、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以至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中国共产党都不是偶然的。吴晗同志走过的道路,对今天的知识分子是有教益的。现选登《吴晗传》(初稿)这一部分,以缨读者,并供征求意见之用。  相似文献   

5.
<正>1月16日上午,由北京历史学会吴晗研究分会组织筹办的吴晗研究分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论在我校历史学院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闻一多之子闻立雕、吴晗的侄女吴平、国家测绘局原局长李晓、民盟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副秘书长王麦初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裔、学生及吴晗研究专家等20余人。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作为吴晗研究分会理事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30年代,吴晗先生通过翔实的考证,彻底否定了王世贞作《金瓶梅》的种种荒唐离奇的传说故事,在《金瓶梅》作者研究史上建立了一大功绩。但他仅凭此点即提出"《金瓶梅》非王世贞作",不能成立。他首创的"《金瓶梅》成书年代万历说",由于考证详尽,因此几十年来信奉者甚多。但吴晗提出此说的论据,即对"佛道两教的盛衰"、"太监的得势与失势"、"太仆寺马价银、皇庄、皇木"等问题的考证,失之于片面、武断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1948年和1954年,毛泽东两次看了吴晗写的《朱元璋传》,都批评吴晗尚未完全接受唯物史观。1954年,毛泽东直接指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应该肯定,晚年应该写得好一点。1946年,吴晗着手写《朱元璋传》时,想借朱元璋骂蒋介石,所以对朱元璋的评价很难说都是客观的。1954年,吴晗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修改了含沙射影骂蒋介石的话。  相似文献   

8.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一生勤于学习,他博览史籍,精通明史,在我国历史学界享有盛名。吴晗先生总结并向青年传授过自已的读书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做读书卡片。50多年前,吴晗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求学的时候,读书很多也很认真,常常记读书笔记。每  相似文献   

9.
经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的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谈骨气》,是吴晗同志的一篇杂文,发表于一九六一年,后收入《吴晗杂文选》。  相似文献   

10.
名人故事     
《学子》2004,(9)
朱自清不领救济粮1948年夏季的一天。吴晗找到朱自清,说:“我找你签名来了。”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1898-1948)当时患了严重胃病,却无钱治疗,当时物价飞涨,他那点薪水,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十二口人吃都不够,那有钱去冶病呢?他看着吴晗,问道:“签什么名啊?”吴晗展开折叠的大纸,只见醒目的大字: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朱自清只看了一眼,便用颤抖的手拿起笔来。吴晗看见朱自清太贫困了,便凑过来说:“这次您……”“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领取这种侮辱性的施舍。”朱自清推开吴晗的手,签上了名字。吴晗走后,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  相似文献   

11.
最近,许多报刊发表文章,揭露和批判吴晗同志的资产阶级历史观。这是史学领域的一场兴无灭资的斗争。本刊一九六一年九月号,曾发表过吴晗同志的《历史教材和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吴晗同志宣扬了不少资产阶级历史观点。为了使  相似文献   

12.
【阅读导引】  吴晗 (1909- 1969),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就把吴晗同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在全国进行批判,致使吴晗受尽迫害,蒙冤而死。吴晗同志勤于治学,学识渊博,著作颇丰。与邓拓、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辟了《三家村札记》专栏。吴晗先生写了许多介绍古人读书治学、做事做人以及有关生活知识经验的杂文。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文学史上笔记小品的传统,杂文写得新鲜活泼,别开生面,深受读者的欢迎。在我国现代杂文史上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吴晗同志于五月九日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和历史档案系同志们作的报告。由陈祖甲、叶桂生等同志记录。发表前,曾经由吴晗同志审阅和改定。  相似文献   

14.
吴晗 ( 1 90 9— 1 96 9年 )字辰伯 ,浙江义乌人 ,现代著名史学家。他在清华读书时 ,就已经对明史有深入的研究。《朱元璋传》是吴晗后来在明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他的论文集有《历史的镜子》、《投枪集》、《灯下集》、《春天集》、《学习集》以及《吴晗史学论文集》、《吴晗史论集》等。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常识》、《地理小丛书》、《语文小丛书》、《自然科学小丛书》等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吴晗是新中国第一位大力从事普及历史知识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白寿彝先生充分肯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地位 ,认为“吴…  相似文献   

15.
豁达乐观的廖沫沙杨德华“文化大革命”,从声讨所谓“三家村”揭开序幕。在这场大灾难中,邓拓、吴晗先后罹难,廖沫沙身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记得是1967年吧,他和吴晗一起被揪往某矿区批斗。会前,两人被囚于一室内。沫沙看到吴晗愁眉苦脸,低垂着头,为了稍解他...  相似文献   

16.
<正>廖沫沙何许人?著名的杂文大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跃上文坛。但真正让廖先生轰动全国名闻天下,则是"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了。廖沫沙和作家邓拓、历史学家吴晗,20世纪6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的中国史学界风起云涌,各种史学思想潮流汇集于世。传统史学思想的变化以及西方进化论的传播,致使中国传统史学的历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开始向现代转变。20世纪30年代是吴晗学术研究最为辉煌的时期,他吸取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的新史学思潮,学术起点的多重性,使吴晗的史学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也正是这种学术上的兼容,让吴晗的史学研究获得了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师法胡适 吴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吴春晗,字辰伯。其家庭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其父吴滨珏秀才出生,家道颇严。而吴晗少年聪慧,自小钻研历史,对明史产生浓厚兴趣。吴晗不仅早慧,还早熟,十二岁时到金华读中学,广读博览,一边吸收梁启超变革维新的思想,一边又学会打麻将、抽烟,逃学旷课,无所不来,总之,他不是一个“乖孩子”。  相似文献   

19.
1941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国民党政府编译馆约他写一部明史。吴晗将写好的部分送到编译馆,没有多久,书稿原样退回来,并附了一个条子:  相似文献   

20.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钱钟书、张荫麟为翘楚,有"北秀南能"之谓.在清华求学七年,张荫麟以"史、学、才"三才识为人所瞩目.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