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晋六朝崇尚精神解放,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以及在审美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崇尚,于是远离尘浊的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精神美与山水美同时被晋人发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精神美的观照往往企求外在感性化,而对于山水美的体验又趋向内在精神化。孙绰的“以玄对山水”重在确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态度,而宗炳提出的“山水质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应目会心”等审美范畴,则实现了自然山水的形质之美与人的精神之美的融合。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以重神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和绘画理论的导引之下,凝铸成以诗为魂的审美特质和高情远致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山水"的重视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回归,一种身处繁华都市而超越现实的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理想。张大千山水画有极强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这对当今的人们走近山水、亲近山水、贴近山水、在山水中完善自我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梦幻之美与心灵啸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一生好”游”。”游” ,其意不仅在山水而更在精神。”梦游”是诗人张扬桀骜不驯的个性和消解愤世嫉俗情怀的一种”伪装形式” ,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感态度、自由的生命状态和博大宏远的宇宙意识。以吟梦留别 ,是一曲抒发自由精神的心灵啸歌 ,这种与丑恶现实相颉颃的理想图景 ,充满着梦幻之美。  相似文献   

6.
“气韵”范畴是中国绘画的第一准则,连同“生动”共同构成了“气韵生动”美学范畴。书法、绘画及乐舞为“气韵”的发展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晋人从有了审美意识开始,逐渐关注审美主体的思想和灵魂,在自然山水中展现意识的广阔和豁达,为我们诠释了生命力和精神世界的融合之美。  相似文献   

7.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系统、发展、动态的审美范式,它以人的三重生命作为辩证逻辑起点,以人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实现为最终日的。追求的层次不同,其精神实现就有所差异,有的生命,在这一层不关,但在另外的一层上看起来却非常美,这取决于人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追问方式的不同。三重生命表现出来的芙,它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理归一元。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对生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庄子追求人的自由独立,他提出了理想人:“真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命放逸。这种人格精神的构建必须经历“无名”、“无功”、“无己”三个层面的积淀升华,通过主体的“心斋”、“坐忘”、“致虚极”而逐步完成。主体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实现了本体性超越,人格得以独立,精神得以自由,生命最终得到放逸,合于自然,合于道,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自由观具有两重性。即在社会历史层面上,他以循环论历史观为依据,抽象地否定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在精神象牙塔中构思自己的“自由王国”,其超越客观必然性的绝对精神自由是虚假的自由;但在宇宙自然层面上,他以“气本”,“气化”的朴素唯物论为基础,通过特殊的修养实践,肯定了个体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其养“气”功夫和艺术创造活动,建立在对自然宇宙内在规律的合目的性的认识之基础上,此种精神快乐是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也是使人学会“成事”的教育。“成人”与“成事”是人之生命价值所在。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现代大学的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自由精神决定了高等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并揭示了高等教育对建构生命意义的巨大作用。放飞生命是大学精神之时代主题。生命自由的前提是生命自主,高等教育是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张扬的动力源泉和理性工具,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为生命花朵的绽放预备了肥沃的土壤。生产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之一,通过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并进而使人力资本转化为人才资本。高等教育既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一定历史阶段中人类总体活动能动性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总和,而且在这总和之上又不断指向更高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对必然限制的消极摆脱,而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体的规律和主体的规律以及一定目的的能力和状态.作为人类天生所共同向往的“不断指向更高的总和”的一种完美超越,自由与人类生命之爱和艺术之美的创造永恒地缠绕在一起,自由是生命价值人格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艺术的美的规律.“判定文艺作品与美的规律的符合程度,也就是判定文艺作品表现的自由程度——这是马克思美学批评的中心问题.”由此,我们才能寻找到马克思文艺自由观与恩格斯“美学与历史观点”的精神相通处.“历史是自由的体现和发展”(克罗齐语),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历史的自由精神,在文艺中这种自由精神以美的规律出现,因而我们在历史的审美研究中可以找到对自由的历史理解.  相似文献   

12.
人对山水的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观照活动。人对山水或主体对客体采取审美态度,首先必须具备超功利、超道德、摆脱理性意识的“林泉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山水审美活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审美体验活动要经历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超越的过程,即先是耳目之欣悦,继之而来的是心灵的律动,到最后则是“目不知毫素,心不知笔墨”的生命愉悦。如此,审美主体不但对客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对其自身也是一次精神的提升,使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世俗的人转变为一个“佳意好景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的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3.
邹媛媛 《课外阅读》2011,(11):150-150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陛、志趣和愿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要做到这些,必须做到从根本上开放,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是任何一堂课都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那么怎样才会解决从根本上开放这个问题呢?应让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移动的“精神花园”,让其精神之树自由生长,精神之花自由绽放。我觉着这些都应让学生在选择中去实现。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个生命场,场源是人心。每个人都在这一个同心圆,而决定它的半径大小靠的是智慧、激情与对话。办公室是工作之地,教师问的“对话”是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对话应成为一种生命状态、精神追求、心灵自由……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恶劣、遭遇信仰危机、无法改变现状等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兴起,并使该时期山水田园诗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恶劣现实条件下,超脱名利,返归自然,寻找人类自由精神的特质。这些特质在唐代被继承,并进一步表现为强烈的时空意识,以及寻找生命终极价值的超越情怀。魏晋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精神特质可以在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抱心守灵”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6.
王维开山水画中借物咏情之先河,将“禅境”、“诗境”融注到山水画里,从而实现了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山水画“以形媚道”,游于山水,达自然之性情,这是对道的体认与感悟;“逸品”是文人追求精神超脱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生命得到发展的教学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旨趣和愿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把学生看成是移动的“精神花园”,让其精神之树自由生长,精神之花自由绽放。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案例:曹禺《雷雨》中:周朴园为偿还良心欠债,赶走鲁侍萍时递给她一  相似文献   

18.
庄子反对为外在的一切献身 ,特别关注死亡对生命的威胁 ,情欲和智谋使人忙着争名逐利 ,无时不在损害人的生命。要想解脱困境 ,先要做到齐同万物 ,无是无非 ;认识到人的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然后通过“心斋”等途径修“道” ,彻底消除物我对立 ,这样才能观照到自然无为之“道” ,实现精神的彻底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19.
韩愈虽不以山水诗人名闻于世,但他却写了近百首独具风貌的山水诗,韩诗中的山水具有4个显著的特征;1,雄奇险恶之美;2、平易自然之美;3、心态的形象记录;4、深层的生命精神。这些特征与其诗中沉积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有深刻关系,是《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盂子“养气说”及“攘斥佛老”思想三重影响的结果,在大变唐诗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韩愈一变谢氏轨迹,运用汉赋铺排及散文笔法,开创了山水诗表现形式的新领域,其诗中的山水因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在满足人类艺术文化需要方面具有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它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直接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人进行了哲学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小说文本既与陆王心学有某种联系,又不尽如前人所论是一部所谓“收放心”之作。孙悟空的诞生及其与生俱来的带有原始野性特征的个性自由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童蒙时代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形象化体现。作者在肯定人类这种个性自由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因而在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取经事业中,让孙悟空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成了正果,即实现了自我完善,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