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语的称谓语丰富多样,在具有礼教宗法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称谓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文章以能真实反映魏晋面貌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为对象,从尊称、谦称、昵称和蔑称入手,考察了《世说新语》的情感态度称谓系统,并进一步探索了儒学和玄学对当时的人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角度来品味、审视数学,给人以赏心悦目之美感。  相似文献   

3.
夷、蛮、戎、狄是中原华夏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贬称,了解其确切聚居地或聚居方位,将有助于理解我国古代散文。夷中原华夏民族对中原地区以东及东南各民族的蔑称。《书·禹贡》载:“岛夷皮服。”郑玄注云:“岛夷,东方之民。”《礼·王制》亦称“东方曰夷”。夷,又称东夷、夷方等,大致聚居地在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江、浙、沪、闽)及台湾地区。其民多以捕捞、采集为业,文化相当落后,故被蔑称为“夷”。台湾古称“夷洲”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角度来品味、审视数学,给人以赏心悦目之美感.  相似文献   

5.
感受对称     
晓星 《广西教育》2006,(1A):69-70
一、背景材料 对称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小到原子、分子的结构,大到宇宙中的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等天体的形状,从水滴、露珠、雪花、冰晶等自然形态的水,到花果、昆虫的外形、动物的躯干,无不包含优美动人的对称。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注释中的“公子”非指湘君而当指湘夫人;“亦”不能训“也”而当训为“本来”;“虏”非“俘虏”而是对敌人的蔑称。  相似文献   

7.
尽管妇女占了人口总数的一半,尽管妇女对人类本体的生息繁衍以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但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始终卑下而微不足道,受尽侮辱和损害.在中国,她们曾经被蔑称为亡国败家的“祸水”;曾经被孔夫子将之与“小人”相并列,即所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相似文献   

8.
方立新 《教育》2008,(8):10-10
当今亚洲奥林匹克竞技场上,中国无疑是取代了日本的霸主。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一成绩自豪,因为我们的国家有着屈辱的近代史,我们的民族曾被蔑称为“东亚病夫”。从这样的历史背景中走过,体育的符号意义大大超出了体育的运动强身本义,也就顺理成章。不仅如此,作为全民族的集体梦想,“振兴中华”让我们血脉贲张,  相似文献   

9.
对称和极值     
对称和极值广西师院数学系李叶明一、自然界偏爱对称只要我们稍为注意观察自然界,就会发现,小到雪花,大到星球的形状都是对称的。雪花有非常漂亮的六角形结构,水里许多生物及自然界里的结晶体也具有很漂亮的对称性,而人体本身也是对称的。从人类的历史看,对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搜集莆仙戏古剧本中习见而当代口语和剧本已不使用的特殊称谓词语,依性质分为亲属称谓、尊称、谦称、蔑称和身份称谓五类,分别举例说明,可作为莆仙戏具有古老性、保守性特征以及方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试论楚文化结构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骚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屈骚,首先应了解屈骚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虽然,学术界对楚文化的诸多构成因素及其特性的描述已经不少,但对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整体的定性分析和将这种分析作为理解屈骚的文化学背景并进而整体研究屈骚的成果还未多见。笔者试图对楚文化主体做定性分析,并将这种分析作为解读屈骚的文化学背景。楚文化与宗周宗法礼乐文化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对这一区别不仅宗周列国有认识,蔑称楚为“荆蛮”,而且楚人自己也很清楚,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1]但是在时隔两千多年以后的现代,为了解读屈骚…  相似文献   

12.
词义不对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词义不对称包括A有B无式、A全B偏式及交互式三种类型。对此,我们可以从模因、语用、文化等三方面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Fuzzy矩阵的研究在Fuzzy自动机理论,Fuzzy语言,Fuzzy算法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本文从纯数学角度,给出了Fuzzy次对称阵的一些性质,并对如何判别一个n阶Fuzzy方阵是Fuzzy次对称阵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对华之“支那”称呼开始含有蔑意。1913年夏,日本政府在准备承认中华民国的同时,规定今后要以“支那”之蔑称为对后的正式称呼,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的交涉和抗争下,日本政府才不得已地改变了对华称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写了"平行对称式成语"中存在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对称与不对称形成的动因:前者是对称象似性反映后者是顺序象似性反映.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有关轴对称和中心对称问题的题型多有出现,它们从字母、汉字、图形、图形设计及镜面反射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考查.下面选几例,将这些问题归结在一起进行欣赏分析,旨在加强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美学原理,就服装设计中不对称美,从款式造型,结构设计,色彩设计,到面料,配饰对不对称美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全方位的论述,从而阐明不对称只是体现服装创作灵感,思维的一种设计手段,不对称与对称完美结合才是服务设计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孙杰远  刘德怀 《中学教育》2010,(1):54-57,49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信息对称条件的形成,使得课堂文化的统一性诉求与多样性诉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二者关系陷入困境。因此,基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从二者的内涵及关系出发,构建平等的共生文化理念及框架,平衡二者需求,对建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对称是指对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对称给人以和谐的美感,这种心理上的和谐源于对称对象的内在平衡与稳定.虽然对称不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不易引起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但是,从其内在的平衡与稳定出发,却可以衍生出许多创新的思维模式,如形体对称的叠加相消、运动对称的正反等效、数值对称的无有相生等.  相似文献   

20.
“兒”字的基本含义是婴兒、幼童。由此引中,年龄相对小的称“兒”,地位低的也称“兒”。本文讨论了地位低称“兒”的三种情形:其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故女子自称“兒”,对女性的一些轻蔑之称也以“兒”为语素。其二。奴仆称“兒”,不论年龄大小。其三,对他人的蔑称多以“兒”为语素。主要找出“兒”字义项间的联系,从而解释与“兒”相关的某些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