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9,31(7):F0002-F0002
分门史志通典治原之书 十五卷 目录一卷 佚名辑 宋刻本 是书辑《史记》、《前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七史中的食货志、礼志、乐志、选举志、百官志(或表)、艺文志(或经籍志)、兵志、刑法志、祭祀志、舆服志、律志、、历志、五行志、天文志、地理志、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典刊于石碑,始于后汉"熹平石经"。其名目卷帙,《隋书·经籍志一》著录甚详:"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计《周易》一卷、《尚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传》九卷、《论语》一卷。熹平石经历年既久,风蚀兵燹,崩残湮毁。后世学者及鉴赏家们有收藏石经残石、残字、拓片者,如北宋赵明诚所撰《金石录》谓:"今余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传》、《论语》,又有《诗》、《仪礼》。"晚近罗振玉、马衡、徐森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史》究竟有多少卷?翻开《辞海》,把所列各史卷数相加,共三千二百五十九卷,查《辞源》,说是总计三千二百四十三卷,但把所列各史卷数相加,却是三千二百四十卷。《文史工具书手册》说是三千二百四十九卷,《史学常谈》说是三千二百五十卷。《二十四史》是我国著名史书,为何连有多少卷也说不清呢?分歧主要在《后汉书》、《魏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明书》这五部书的计算方法不统一。关于《后汉书》,《辞海》说有一百三十卷,《辞源》说是一百二十卷。实际上,该书有纪、传九十卷,志三十卷,而无年表。由于其它各史一般都有年表,宋人熊方补写了年表十卷。  相似文献   

4.
读史笔记     
历史上最早用纸写信的例证根据迄今查到的资料,最早用纸写信的事,见《后汉书》卷二十三注所引马融《与窦伯向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为《后汉书》作注的是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所引资料多为史家重视。这里的受信人窦伯向,姓窦名章,字伯向,东汉名臣窦融的五代孙;《后汉书》卷二十三有传。写信人马融,在汉著名经学家,《后汉书》卷六十(上)有传。马融在  相似文献   

5.
杨胜朋  丁福林 《兰台世界》2012,(36):105-106
以中华书局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典籍,校勘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百官志》,得陋见数则。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的《李业传》附《任永冯信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的头两句为:"是时犍为任永(君)[及]业同郡冯信,并好学博古。"这样标点,文不可读。显然有误。检《华阳国志》卷一○中《光贤仕女总赞·犍为仕女》《任永传》载:"任永字君业。"原作"君业",本不误,标点者不知"君业"为任永字,遂据他本改"君"为"及",造成错  相似文献   

7.
南宋学者蒲积中编纂的《古今岁时杂咏》一书著录了四首陶诗。《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七“《古今岁时杂咏》四十六卷”:“宋蒲积中编。积中履贯未详。初宋绶有《岁时杂咏》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宣献昔在中书第三阁,手编古诗及魏晋迄唐人岁时章什,厘为十八卷,今益为二十卷。积中因其原本,续为此书。前有绍兴丁卯自序,称宣献所集,允称广博,然本朝如欧阳、苏、黄、与夫、半山、宛陵、文潜、无巳之流,逢时感慨,发为辞章,不在古人下。  相似文献   

8.
《文选集注》是传世唐写本中保存唐人《文选》注释最为完备的资料库,1856年由日本学者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一书率先著录,1908年前后董康赴日时据《经籍访古志》的记载进行寻访,尚得三十二卷。今本保存于日本数处,其中,金泽文库所藏最夥。其他尚有东洋文库、东京九条公、京都小川氏、佐佐木氏、里见氏等收藏处。今存《文选集注》为残卷,约二十余卷。唐钞《文选集注》是今存诸唐钞本《文选》中保存今已失传的《文选》旧注最多的一部唐写本,宋代刻本中已经消亡的陆善经注、《钞》、綦毋邃注等,在唐钞《文选集注》本均可见到。因此,唐钞《文  相似文献   

9.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审慎、仔细的分析,认为王俭《七志》正文“七志”部分所著录图书为“今存之书”(即王俭撰《七志》时能获知的所有存于刘宋时期的图书),故《七志》又被称作《今书七志》。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南宋大学者洪迈毕生耕耘,为编纂文言志怪小说集《夷坚志》四百二十卷,竭尽了几乎六十年的心血和精力。据洪迈自己所言,其书也是随编随印,镂版不一,"《夷坚》初志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板于闽,于蜀,于婺,于临安,盖家有其书。"(《夷坚乙志序》)由于《夷坚  相似文献   

12.
《后汉书》卷五五《章帝八王传》有"云与中大夫赵王谋图不轨"一语,中华书局标点本"赵王"标人名线(1809页)。中华书局《后汉书人名索引》亦以"赵王"为人名(200页)。按此中大夫只一出,笔者以为,其人非姓赵名王,而为姓赵名王谋。一则封王很多之世,不可能以"王"为名而为"赵王",况后汉赵王已甚多。再则"图不轨"即可,其义已明,不必  相似文献   

13.
《括地志》残缺不全,王应麟早在《玉海》卷十五已言之,而具体何时残缺,王氏未言。清孙星衍序其辑本时说:"其书称述经传山川城冢,皆本古说,载六朝时地理书甚多,以此长于《元和郡县图志》,而在其先。隋唐志载《舆地志》、《永川山水记》诸书目,凡数十种,今惟《水经注》存,大氐亡于宋南渡时,《括地志》亦竟散佚,其残文时时见于传记所引……《玉海》所引多于《史记正义》者,其时据《史记》注善本,王应麟亦不见本书也。"贺次君在《括地志辑校》之前言中因袭孙星衍之说,也即《括地志》确实是亡于宋南渡时,不知是否作过考证。  相似文献   

14.
《谗书》是晚唐文人罗隐所作杂文文集,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和重视。它由作者亲自编定。在历代传写过程中,其第五卷可能一度佚失,后由人用罗隐其它作品补入其中,以足其数,传承转刻,而成现在通行本的编次情况。兹取中华书局1983年本《罗隐集》中《谗书》,利用其本身的矛盾,并参有关史实,略作考辨,以证明今本《谗书》第五卷非罗隐本人最初编定本。  相似文献   

15.
书法编辑朱长文朱长文(1041—1100),字伯原,吴县(今江苏)人。北宋学者,著有《吴郡图经读记》、《琴台志》、《乐谱余稿》。他也是个书法编辑,编有《墨池编》。关于他的仕途生涯记载不多,只知少举进士,元祜中,召为秘书省。《墨池编》,是一本书法理论书。朱长文是个书法理论专业编辑,历史上,象他这样的编辑很  相似文献   

16.
《西京杂记》《续巳编》为明代隆庆年间刊行的文言小说,题杨穆、郎瑛著。目前可知此二书最早见于《类编古今名贤汇语》丛书,后又被节录、收入《说郛续》。明后期特别是入清以来,《说郛续》本被诸家书志沿录、注引不辍,然此二书之性质实大有问题。笔者今据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今贤汇说》《类编古今名贤汇语》,考证《西京杂记》《续巳编》为伪书。希望可以订正相关著录。  相似文献   

17.
一范氏《后汉书》原定计划有十纪、八十列传和十志,合为百篇。范氏生前,仅完成十纪与八十列传。十志,据《后汉书·皇后纪下》之"事在"百官志》"下,章怀太子注引《宋书·谢俨传》所云,原是托付谢俨撰的,而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不过,这里有二个疑点:一、南宋学者洪迈曾云:《谢俨传》,"今《宋书》却无,殊不可解"(《容斋四笔》卷一"范晔汉志"条)。其实,此尚不可怪,因为《宋书》到北宋末有散佚,或许《谢俨传》已佚于洪氏之前。可怪的是,《宋书》所载稍详之人物,《南史》均有传,并且,后者好载异闻,因之,《宋书》果真有《谢俨传》,《南史》没有不载之理。可  相似文献   

18.
杭州书志中,以《临安三志》最古,《乾道志》、《淳祜志》宋刻已佚,唯《成淳志》宋刻犹在,极其珍贵,其间迭经名家递藏。丁丙藏本今存南图。《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丁本时有误。抄本七十五卷中,有四十三卷为鲍廷博知不足斋补抄,余则为清初季振宜静思堂所抄。  相似文献   

19.
道光《安邱新志》二十八卷,其纂修源自道光《安邱新志乘韦》,经考订得知,纂修者为马世珍初创,张柏恒增订,马步元校订。《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将二书混为一本,对书名、版本、纂修者著录有误。辨析厘清了道光《安邱新志》的纂修过程和版本源流,匡正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著录之误。  相似文献   

20.
蒲霞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42-79
介绍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马蓉等学者点校的《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一部《泰和志》,将其归属于安徽省方志,共辑出两条佚文。经过对两条佚文的分析和研究,这部《泰和志》实际包括两部《泰和志》,一部是今安徽省太和县的县志,一部是今江西省泰和县的县志。《永乐大典》本《泰和志》补充说明安徽省历史上太和县志的编修情况,体现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