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2.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批先锋作家在小说的叙事层面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叙事实验”,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的经验引入中学生的作文实践,以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那么,先锋作家的“叙事实验”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先锋作品包罗了丰富的声音,其中值得关注的声音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小说人物直接发出的对白声、由叙述者描述的喊叫声以及因为暴力行为而产生的"暴力之声"。这三种声音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分别起到了解构人物形象、重造时空和修饰语言的作用,推动了余华的先锋小说冲破叙事成规,因此对声音的摹写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先锋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批先锋作家在小说的叙事层面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叙事实验”,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的经验引入中学生的作文实践,以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那么,先锋作家的“叙事实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主要从叙事对象、叙事策略、叙事态度三个方面来着重分析。在叙事对象上注重人物本身的话语权,不再由作者作"零度叙述";在叙事策略上主要运用重复的手段以及重复这一方法在小说中的作用;在叙事态度上,作者是舒缓温和的。从这些方面来读《活着》,了解作者所代表的先锋小说在创作上的趋势及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百花文学”进行叙事学分析,意在呈现“百花文学”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的叙事特点,及其作为短篇小说的抒情特征。本文认为“百花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十七年主流的叙事成规,但也在叙事层面体现出暴露社会阴暗面与歌颂美好光明的社会主义社会、表达个人情感与体现阶级情谊之间的叙述平衡,其在叙事层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十七年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鸡鸣”“黄昏”“人定”先后出现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中,这三个词以其通俗浅近之意,为众多读者乃至作注者所忽略,从而隐藏了它们作为古汉语词汇的特定含义,进而影响到人们对诗句和诗中人物、情节的深入领会。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这三个词的特定内涵,认清它们在写人、叙事方面的价值所在,有助于达到对我国古代这一艺术瑰宝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文学史课本,都会从“结果”层面描述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学成就。但“结果”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有必要从语言、情节、人物、环境诸方面探讨这一“过程”的演进,从而认识先秦史传散文逐步具有“文学化”或进一步“文学化”的内在因素。由文本的“文学化”看出“文学”观念的变化及艺术思维的进步,有必要讨论先秦史传散文“文学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物在叙事中的不同作用引起的叙事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上,“先锋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变革,划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号。1985年前后,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残雪、孙甘露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先锋小说”,脱出传统文学的创作常规,或传达出“麦田守望者式”的情绪心态,或展示“夸张嘲讽故意粗俗但又忍不住炫耀高雅的情绪型叙述语调”和“无中心人物无秩序主次情节无故事‘无结构’的结构”,强化感觉与语言风格,注重叙述方式和叙事策略,以完全彻底的形式变革,与既定的叙述模式、文化范型、语言秩序构成尖锐的冲突,改变了人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拓展了小说的功能和表现力。“先锋小说”这种冒险的形式主义革命,在新时期业已规则化的文坛竞技场上,无疑是一场独特而新颖的艺术探索。本文无意对“先锋小说”的叙事变革进行全面分析,只试图选取1985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叙述时间和叙述感觉两个方面,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叙述顺序的变革,以期对“先锋小说”自由开放的叙述  相似文献   

11.
自汉代以来,秋胡故事有个漫长的嬗变过程,是文学中的热门题材,敦煌本<秋胡小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本事流变,本文则从时间细节的改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两个方面,探讨<秋胡小说>的叙事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183;排调》所描绘的魏晋人物,以其机智的词锋、超越的心态以及怪诞的行为,为此书融入了诸多笑话因素,给人以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文章从故事性与纪实性、片断性与体味性、记言性与叙述性等三个方面对其文体意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关汤姆人生悲剧的整体叙事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死亡事件展开的。斯托夫人采用死亡预设、死亡追叙、死亡干预、死亡补叙等手法成功完成了小说文本围绕汤姆的主体叙事。死亡不仅仅是斯托夫人用以控诉蓄奴制罪恶的文本主题,更是其用以构建小说主体叙事的重要策略和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身份的比照本来是企图建立人物自己的权威身份,拒绝与对比参照对象的身份认同,强调差别性,但人物并没有讲述出适合建立其自我身份的故事,不能引起读者的认同,反而招致了怀疑与反感。作者在谨慎控制叙事进程中,把一些在人物自己看来很重要而在读者看来很可笑的事件详尽展示出来,使整个叙事充满了古怪的狡黠和荒诞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学中的书信体小说自出现之始就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和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亦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对话式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独白式书信体小说。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比较两部作品在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方面的异同,分析其叙述特点,可以加深我们对书信体小说文体的认识,并丰富和完善叙事学的研究品类。  相似文献   

17.
当今文学在历史叙事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新时期的历史叙事在叙事立场、人物特征、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对古代历史的表现以及对时空概念的把握等多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新特点。叙事立场更多地采用了民间立场,人物的民间特征愈发突出,叙事手法更加多样,叙事视角以及对历史的表现也更加个体化。  相似文献   

18.
《午夜之子》是印裔英语作家鲁西迪的代表作。帕德玛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兼受叙者,在文本中起着重要作用。她不仅帮助叙述者萨利姆调整叙述顺序、控制叙述节奏、传达读者反映,还对萨利姆的叙事起到监督与提醒作用,甚至质疑叙述者的叙事权威,使叙事带上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的叙事性到戏剧的小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叙事性是小说的主要性质。小说的叙事性使其成为正宗的叙事文学或说是叙事文学的主体。戏剧有无小说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戏剧有无叙事性的问题。戏剧客观上有许多叙事性。小说的叙事性与戏剧的叙事性在时间、空间、叙述、效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二者的契合,就产生了戏剧的小说性。中国戏剧的小说性,是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溶化、综合叙事艺术而生成的。如将一些经典戏剧改编成小说是一定不乏读者的。戏剧的小说性这种现象,不是戏剧对本体的背叛与变质,而是对周边艺术的浸润与互动。  相似文献   

20.
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这一概念在 1 93 7年由美国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从物理学领域借用到文学理论后 ,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文论术语。文学张力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优秀的文本往往是汇聚了各个层面文学张力的平衡体 ,意象、意境、角色、叙事等各因素中所蕴含的张力效果共同促成了非常情境的营建。意象、意境、叙事与角色 ,这几个方面的张力往往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