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对战国诸子的论述是诸子学史中的重要材料,其中蕴含了刘勰对诸子各派的深入认识,这需要结合其对偶的结构才能把握。历来论诸子的材料可分阔论类和简论类两种,刘勰本段以骈文论其学术则兼顾了以上两种体式的长处。另外,刘勰在诸子之学兴起的问题上更倾向于时势说,在分析其学术特色时考虑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具体阐述时称“子”而不称“家”,这是其子学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儒学和诸子学都是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的内在要素,长期以来尊"儒"斥"子"的文化政策使得诸子学沦为"边缘学术",其学说的合理性并未得到承认.乾嘉时期,在考证学的推动下,诸子学研究逐渐兴盛,诸子学有了回归学术主流的契机;道咸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和晚清社会危机的出现,儒学受到广泛的批判,在思想一统世界瓦解中诸子学迎来了复兴.诸子学的兴起和历史地位的改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学统重建的趋势.而清代考据学在诸子学的兴起中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其内在的特征,战国中后期在学术领域中出现的思想学术的综合趋势,可进一步细分为同化式和系统化两种方式。两种方式自然有着很多相同点,更有很多明显的不同之处。先秦诸子的两种综合方式,对后世诸子的著述乃至现实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傅山首开诸子研究的先河,在清初反理学的学术背景之下,他通过训诂、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诸子学,提出了"经子平等"的主张。傅山在诸子的研究中,最为重视老庄之学。  相似文献   

5.
“黄老之学”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怎样起源和发展的?对当时学术争鸣引起多大的影响?还是争议未决的问题。长时期来,对它的探讨深不下去。有人说它流行于汉初,是“诸子学说的变态表现”;有人认为它就是宋尹之学;也有人从《史记·乐毅传》上找出线索,说它发源于战国之末,大行于汉初,而对同书中其他有关“黄老”的记载,却根本避而不谈。这个学术是非联系到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为了说明“黄老之学”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6.
兵家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子流派;历代受班固《汉志》的影响没有把它划人诸子学范畴,但从历代目录著作来看,兵家著作基本上作为子部书来著录,反映了传统学术对兵家诸子学性质的肯定;兵家研究应纳入到诸子学研究范畴,建立完整的诸子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经典诠释的内在根据——论先秦诸子与六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六经"作为先秦诸子所依傍的诠释文本,是由于它是中华文化的轴心、返本开新的依据.尽管先秦诸子之学百家争鸣,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故纵观、横观、合观先秦诸子之学所依傍文本的诠释特点,具有源头活水的一致性、核心话题的契合性、文本诠释的多样性、文本智慧的生命性、文本价值的开新性.这五个方面对诠释经典文本而言,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商周以来的两大知识系统,王官之学和诸子之学并行不悖,在刘勰看来,诸子之学对经学起辅助作用。刘勰认为,"博明万事为子",诸子思想所及范围非常宏阔,他们对天地万物都有所思考,相对于正统的王官之学,诸子之学最富于生命活力,其理论的创造力及思想视野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宏阔;子书是"入道见志之书",君子处世,志在树德建言,芸芸众生之中,只有英才特达之人靠自己的文章著述而建不朽之业;子学体现中国文化理性的光芒,也有深厚的诗性特色,诸子之学,集理性与诗性于一身,呈现出中国古代学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对子书的推崇及其人生志向来看,刘勰是想把《文心雕龙》写成辅佐圣人之学的子书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除了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和吕不韦当政后发挥门人宾客作用所为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先秦"杂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吕氏春秋>出于战国诸子之手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格是无可非议的.由此处着眼分析,秦为富国强兵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战国士人价值观的转变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战国诸子争鸣之际,出现了"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的局面,"黄帝"成为诸子百家言论中炙手可热之人物。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黄帝之学"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出现的。先秦"黄帝之学"的渊源是上古时代的巫术活动,代表的是在战国社会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科技发展背景下的数术与方技知识技术。先秦战国中后期所流行的"黄帝言"背后,有着较为相似的著述内容和较为接近的思考路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