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西方中心主义的特征还十分鲜明,文化的全球性还未进入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既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对抗,又有异质文化间的误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民族文化和文学又相互融合、吸纳与激荡。中国文学在全球性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身份的重新确立,首先要以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视野和高度来审视和界定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全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中的现实地位和身份,中国文学应对文化全球性的挑战的策略,一是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找寻中国文学的传统和中国艺术精神,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二是重铸和张扬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民族文学活的灵魂,形成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民族文学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和身份赢得自己在全球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比较的方法.论述了元代文学的重大变迁及变迁的原因和意义。从文学主体精神的觉醒,结构上的自由趋向与形式上的再现趋向三个方面,阐释了元代文学的独特风貌,认为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元代文学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独特的复仇精神在国家法的纵与禁中不断地发展,并在文学故事中被集中地、艺术地反映了出来。本文则从古代经书与文人复仇论、复仇文学类型及复仇者精神共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殷周之际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周公制礼作乐的意识形态建构不自觉地促生了西周的文学制度。西周文学制度肇基于礼乐,孕育了独特的文学精神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礼乐书写制度彰显指向现实的精神向度,教化主题促生趋向温婉中和的审美取向,农业经验涵养深厚的历史理性精神,礼乐文献承载形成体例独特的文学表达。西周文学制度依“礼”“教”“经”“体”之制度四维建构了早期中国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场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后世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从"文革"结束到新世纪以来的今天,中国文学走过了近三十年挑战与应战交互作用的壮阔历程.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贯穿性的思想灵魂的主线索是寻找人,发现人,肯定人,即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艺术探索精神的变化则可以概括为:启蒙、先锋、世俗化、日常化;与此同时,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联日益密切,经历了从最初的向西方学习到中国自身的文化苏醒再到民族文化和异质的西方文化对话、重组,并逐步与世界文学交流、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在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民族精神,其本质是自强有为。自强有为精神在传统文学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为以务实用世作为一贯主题;在文学思潮上,表现为以尚新通变作为主流思潮;在发展规律上,表现为以兼容并蓄作为主要发展模式。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自强有为的精神在当代依然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诗史精神”依然可以借鉴;变革应当以推动文学发展作为目的;兼容并蓄必须以精严的抉择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矛盾的世纪,这期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又有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传播。矛盾的世纪造就了矛盾的文学精神,由此带来的是不同文学流派的不同文学观。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到新月社、语丝社;从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段不俗的历史,尤其是启蒙文学与反思文学,更是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一次浪漫回照。  相似文献   

10.
左翼文学是研究无产阶级文学特性的经典文本,它所潜藏的指导民众的精英情怀,在精神气质、思维特征乃至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启蒙情结。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对“参西法以救中国”,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的文化政治的再度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