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当前,数字经济方兴未艾,“5G”搭建起“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有机联系的沟通桥梁。虚拟的交往环境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又导致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盲目求高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现象的发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剖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现实为导向,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三维视角探索“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寻求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妙法。  相似文献   

2.
特别关注     
文理分科造成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而忽视培养“人”;注重“做事”而忽视“做人”——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实质就是灌输一种“做事”找饭碗的功利思想。人文知识的缺失使很多人一旦离开专业领域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心理脆弱,甚至动辄产生轻生念头。 ——淘气精灵  相似文献   

3.
“立德”就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公民精神”,包括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树人”就是要开展“立人教育”,包括体育立身、规则立形、心理立格、科学立真、人文立善、文化立魂等。这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4.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其个性的培养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儿童的个性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从儿童的心理、生理为出发点塑造儿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因素,使儿童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审美人”。  相似文献   

5.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培养和超前开发。本文以山东大学“泰山学堂”为例,分析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建议增设拔尖人才选拔的人格特质测试环节,选取接近科学人格特质的学生进入;加大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寻找生命和学习的真正目的,扩大内心自我稳定区,培养健康心理素质;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形式,营造“去功利化”群体心理环境;及时对精英教育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干预.确保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走出大学、踏入社会前,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作好各种准备。在诸多的准备中,心理准备是绝不容忽视的。社会需要心理成熟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控制自我”和具有高度的“社会化”是每一个心理成熟的人都必须具备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形势严峻。学校要实现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和解决好心理不健康因素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本文从深入认识当前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性出发,在分析“心理辅导”在我国实施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具体措施。从而阐述了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不能形成审美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种“距离”现象:有三个人同去一风景游览地,第一人看到了这里的大片森林可以赚钱;第二人因忧心忡忡而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第三人则迷恋于这里的景色,陶醉于审美对象之中。三种态度以“心理距离”解释,第一人便是“心理距离”过近,第二人乃“心理距离”过远,第三人才  相似文献   

9.
“精神”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活力”.我想,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有精神的人,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高中的文化论著选读课就更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有着优秀的美育传统。荀子觉得,美育能够陶;台人的性情,能够调节人的感观,使人的心理产生平衡;也可以对人进行德育,使人弃恶从善。荀子认为美育的功能便是“美人”“美俗”“美政”。这里的“美俗”与“美政”的前提与核心是“美人”,想要实现“美俗”“美政”的理想,只有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修养的“美人”,才能实现理想.达到和谐与安宁的社会氛围。一个少先队员,想要做好少先队工作,就必须具有良好并且较高的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 :“健康 ,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 ,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定义看 ,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对“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做了明确的界定 ,即突出了心理健康特别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自身和外界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它的最佳功能状态表现为 :一是积极而有效的心理状态 ;二是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 ;三是能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 ;四是有大胆的创造力。面向新的世纪 ,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一、上好…  相似文献   

12.
后进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学习落后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的心理障碍。所以对他们要帮入先帮“心”,“心病”要用“心药”治。要对后进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其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合理目标;培养后进生的意志力;帮助后进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课程设置应该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论证。师专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主要在于:“合”素质教育要求之“理”;“合”社会发展需要之“理”Z“合”师专素质教育目标之“理”;“合”系统化、效率化、心理化之“理”等。  相似文献   

14.
中等职教"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误区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在运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策略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误区:对“订单式”培养认识不明确;忽视对企业培养职能约定;过度简化“订单式”培养内涵;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欠长远;培养目标严重忽视了“人本”;难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改进“定单式”人才培养的策略:深化认识,努力挖掘“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内涵;追求“双赢”,真正建立“双主体”共同培养的机制;全局统筹,科学运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立足“人本”,有效激活“订单式”培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英语教学中不应忽视“情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商”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把握自己的心理平衡的能力。换言之,就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感情商数。这种感情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效果。 对教师来说,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  相似文献   

16.
<正>“需要”作为哲学—心理学范畴,在一般人看来,它只表明人和自然界、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在我看来,人类行为的内驱力——“需要”从宏观的粗线条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摄取”的需要和“排泄”的需要。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一种排泄心理所推动,社会群体的某些心理现象与行为也是由此而生发,并且作为主体的人在这种心理的活动或付出之中,会体验到一种特定意义的“快感”。研究人的排泄心理及行为不是对“需要”论的忽视和否定,而是对其作出另一角度、另一侧面的探讨与论证;对这一问题的心理学—哲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为行为主体人的行为规律,探讨人类生存行为的心理奥秘,加深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重要。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形体语言,  相似文献   

18.
人在社会交往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交往,有助于儿童逐步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因此,父母千万别忽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当今,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他们“唯我独享”、“唯我独尊”,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与他人交往中,往往产生“众人为我”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倾向和需求,与社会交往所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这样的理论视野下,切实加强高职院校人文关怀教育,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的人文关怀教育对策,对积极推动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盛莉 《教育学报》2006,2(3):55-58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们的表现行为和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性,认为要全面发展人格的多个方面,防止面具人格的单一发展。“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格面具”现象的心理学生发机制,增强受教育者的抗诱惑能力,及时发现和补救“虚假认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