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明 《湖北档案》2023,(9):24-26
<正>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曾铺村大路徐,有一座集非物质文化、古建筑、古桥、历史文化名人、农耕民俗、红色英烈等乡愁记忆展示与现代文创体验于一体的新兴乡村旅游“宝地”——马桥乡村记忆馆。作为咸宁市首家乡村文化记忆馆和首个“基层档案文化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2.
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通过代际之间口耳相传的“乡村夜话”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受诸多因素影响正逐步“退场”,已无法再承担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新形态的乡村图书馆,应该填补“乡村夜话”消失的“空场”,积极投身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事生产经验、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和乡风民俗等传统农耕文化。因此,当前乡村图书馆应该以农民口述农耕文化为抓手,以乡居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断加强乡村图书馆资源、人员队伍和场所建设,从而积极发挥其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让“三农”报道鲜活起来,应该念好“准、深、近”这个“三字经”。首先。要力求“准”字。服务农村改革。从农民的意愿来讲,他们希望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由于他们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按照农时适时给广大农民朋友编播一些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措施,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是我台《农村科技》节目中最重要的服务内容。农业生产很重要的规律是“不违农时”,常言说节气不饶人,可是这样一来,节目当中就容易出现重复唱“四季歌”,总是“老套子”,让人生腻,没新意,不爱听。  相似文献   

5.
“胶泥沟里胶泥多,和堆胶泥捏你我。捏个你来捏个我,捏个妹妹捏哥哥……”,当你听到这首缠绵悱恻的“情人谣”时,你的思绪就会被带到中国大西北那苍茫的黄土高原上的一块沃野。 陇东,凭其雄浑的高原气势,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光荣的革命传统让世人瞩目。这里,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活动过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这里,周先祖曾经“兴业,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先河;这里,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其中,陇东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以其古朴的风格、深刻的寓意,蜚声中外,被誉为陇东“四绝”。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山西经济日报也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诸如,深入浅出解读中央文件,让党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等重大成就充分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树立致富典型和推广致富经验;用丰富多采的版块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尤其对“三农”存在的问题予以极大地关注。同时在报道形式上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要求记者力争做到:“老百姓的语言+专家的看法+小说家的写法”,收到了受众很好的反馈。  相似文献   

7.
图说     
《大观周刊》2010,(44):6-7
哈尼长街宴款待尊贵客人 近日,参加中国首届哈尼旅梯田大会的中外高原稻作农耕文化专家、学者及联合国官员200余人前往云南省红河暗尼旗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对哈尼梯田港行实地考察,当地群众用独特的哈屈长街宴款待尊贵客人。  相似文献   

8.
“年”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日”、“月”、“年”是组成历法的三要素。远古时期,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患”,人们首先根据太阳出没规律产生了“日”的时间概念。至农耕和畜牧业产生以后,人们经过长期观察,逐步掌握了月亮圆缺的规律,于是他们以“日”这个时间单位来计算月亮变化的周期,进而产生了“月”的时间概念。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晓阳 《新闻前哨》2023,(13):41-42
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农业耕作的历法,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写照,与传统农业大省河南有着数千年的密切联系。河南日报社“细说二十四节气”系列融媒体产品既有传统农耕文化的味道,又有现代农业的气息,创新融合新闻产品带动新形式新样态,突破了“三农”报道的常规思维,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用户期待,得到了业内外的高度肯定。该产品做出了二十四节气融媒产品独有的“党报特色”,成为2022年度河南日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栏目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陈列(以下简称“农史陈列”)馆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一个大型的基础陈列馆。整个陈列面积约3000平方米;陈列内容的时间,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公元1840年,使用收集到的农业文物展品1300余件,引用古籍252部,文献资料473条,照片274幅,绘画429帧;同时配合图表、模型、雕塑、录相等手段,形象地再现了我国近万年的农耕历史和享誉世界的“中华农业”的辉煌技术成就,以及  相似文献   

11.
韩传号 《中国记者》2023,(5):126-128
<正>2023年4月7日,在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的桐信种苗“未来农场”,农场研发的自动嫁接机在嫁接西红柿苗近年来,浙江省建设一批省级“未来农场”(含农场、渔场以及牧场等)这些农场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与管理理念,系统性地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分配体系优化重构,“科技范”、未来感十足,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Big Data)领域的权威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曾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个时代的重大转型。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①“大数据”对传媒领域的影响日益突显,尤其是对电视新闻业的冲击极为明显。一方面,大数据渗透到电视新闻生产的重要环节,建构电视新闻生产的现实语境及历史命题;另一方面,大数据提升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拓展了电视新闻生产的纵深维度。毋庸置疑,“大数据”在解构电视新闻生产模式的同时,推进了电视新闻生产的“数据化”转向,信息图标新闻以及预测性新闻由此不断加强。当然,电视媒体要善于把握大数据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与新媒体展开全方位合作,让电视新闻生产在策划、制作与播出等方面不断刷新升级,成为中国电视的显要标识以及传媒领域的文化坐标。  相似文献   

13.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4.
对农报道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循环往复的社会生产过程。所以,县级电视台要想做好“农”字文章,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增强对农报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好“大农业”观念。大农业主要涵盖的是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化的全部链条,只有树立了大农业观念,我们才能在报道中去关注完成产业化链条的所有环节和整个过程。同时要树立好“三农”观念,不仅要大量报道农业生产情况,还要报道好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生活方式变化等,只有这样,我们的对农报道才会有广度、有深度、出精品。  相似文献   

15.
在2004年8月苏州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正式受理中国的五个申报世界遗产预备项目,红河哈尼梯田荣列其中。这意味着,在之后的五年里.红河哈尼梯田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新的一员,也将是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遗产。非常巧合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幸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州.在元阳县见到了久负盛名的哈尼梯田.同时也参观了代表和体现哈尼族文化特色的箐口民俗村。  相似文献   

16.
七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中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作为开封市本地主流媒体的《汴梁晚报》,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同时,兼顾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念好“三字经”,“跳”——跳出农业,放大“三农”报道;“巧”——运用技巧,写活“三农”报道;“新”——选好角度,“三农”报道出新。这样的“三农”报道城里人喜爱看,农村人觉得亲...  相似文献   

17.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农事活动和农业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农业报道围绕着生产和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同样表现出季节性。因此,有人把农业报道称为唱“四季歌”。当前,一些地市报的“四季歌”却存在“五多五少”。着眼领导工作的报道多,着眼农民、基层的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的报道少;季节性的应景报道多,有深度的报道少;结果式、“马后炮”式的报道多,进行式、指导性强的报道少;形式呆板的报道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报道少。笔者认为,四季歌唱不好,虽然和农村改革的进程、农业生产的实际等客观因素有一定联系,但根本的原因在主观方面。通过编辑记者的努力,“四季歌”不仅能够唱好,而且还有一定的方法可以掌握。  相似文献   

18.
华夏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农业文明。、"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耕思想,代代相传,以谷物生产为主的农业系统和农耕文化盘踞中国数千年。解放后更是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伴随着这一口号,出现了诸多宣传画作品。  相似文献   

19.
汪新叶 《档案管理》2023,(3):99-102
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以独特的金石档案形式记录着汉代农业的发展,这种无可比拟的自然属性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工作的基石。本文以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潜在价值和数字化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遵循共享性原则,构建一个结构有序、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数据库”,切实有效地实现黄河流域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最后,依托数字虚拟展示系统对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数字资源进行交互性的整体传播。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政策研究”专题研讨会认为,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政策主要问题比较突出,政策体系滞后、不成熟,国内市场政策与国际市场政策之间相互之间冲突严重;同时,市场化和国际化发育不充分,具体表现在内容生产、产业集群与世界级企业的培育、产业市场培育等三方面.通过观点碰撞,专家们为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政策体系和课题研究提供了相关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