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铁生由于自身的残缺,陷入自我价值丧失的危机。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思悟由个体延伸到社会,认识到人生的虚无和荒谬。面对价值观念的断裂和缺失,史铁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挖掘深入思考,试图找到一条重建之路。史铁生通过对人性的探寻,看到人性中的神性品质,并在神性思考的过程中,悟到了生活的真谛,重新确立了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
零度写作是法国符号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最早提出的理论,史铁生深受启发。史铁生对零度写作的理解与追求体现了他自己的人生观念与写作理想。在史铁生看来,零度写作,是一种非功利、非使命性的写作,它根系于生命的零度体验,是深入困境、体现困境、体验真实形态的重要方式,也是超越困境,探寻和传达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零度”写作这个源自西方符号学理论的思想因为史铁生的独特理解与创作实践,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呈现出新的景象。  相似文献   

3.
陈红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3):59-61,89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回顾人生失意时的一次心灵之旅。由于正青春时双腿瘫痪,史铁生对时间与空间的感受与体验细腻又独特,他在潜意识中拒绝了物理时间和空间,其时间与空间停留在最初与地坛相遇时的时空中,是永恒的时空观念。在自我的心理时间与特殊的空间体验中,作者实现了心灵的成长与对死亡、人生的参悟。  相似文献   

4.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5.
身体残缺促使史铁生沉思人生与死亡,《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首先,史铁生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与死亡。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设定的过程,任何卑微、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残缺而自杀是愚蠢的,而驱使人活着的原始动力是欲望。其次,史铁生从全新的视角观照生命残缺:生命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残缺与完美是相辅相成的,残缺有可能成为残缺者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最后,他对生命过程有着深邃的思考: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达到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因为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任何一个新生命都是我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苦难能转化为对人生的馈赠和滋养,死亡更是对人生最大的检验与考量。史铁生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呕心创作,泣血而歌,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诠释了欲望、孤独、苦难、生死、爱情的生活内涵和文化哲思,开始了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相似文献   

7.
罗红霞 《文教资料》2012,(32):95-98
基督教文化在当代中国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当代作家都有意无意地在宗教文化中寻求文学资源,使得当代文学或隐或现地蒙上了一层宗教的光环。本文主要阐释了基督教话语下史铁生的个体言说,史铁生深受现代神学的影响,具有深厚的现代神学思想,再加上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自觉将基督教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融入自己的人生和写作,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宗教观念和言说方式。在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史铁生领受了对神性的感性依赖,在求索中追寻个体生存之根,在问信中思考生命的欠然,在爱愿中实现心魂的救赎,从而创造出一种彼岸的语言,超越一切的限制,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完成了他神性和诗性的个体言说。  相似文献   

8.
焦兵新 《教师》2011,(5):128-128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富有哲学性的思考使其成为当代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拷问以及他充满哲理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理性魅力,他在"写作之夜",力图追寻人生的终极所在,思考关于苦难、生命、死亡、活着、爱、宗教、孤独、残疾、爱情等问题,深入传达他对于人类存在和人生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这样认为,史铁生的创作正是对人类"存在"不断地勘探与呈现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作家非常独特的个案。他以一种庄严的姿态,饱含真挚的情感,回顾了自身所走的艰辛之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生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再发现。从史铁生对生与死的艰难选择出发,通过对目的和过程的深度思索不断追问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实现了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海明威的生活和创作与暴力、战争与死亡有着不解之缘,对于战争和死亡的深刻体验,促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对死亡加以思考,并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摆脱死亡的智慧上升到对死亡的伦理的、哲学的探求,形成了他文学独特的死亡意识,具有深刻的文化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是一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地位的作家。他在文字中展露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公,表达了个体生命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探索,诉说了离开肉体束缚的"心魂"在人世间的畅游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哲理化阐释。  相似文献   

13.
自发的哲学家气质和苦难经历把史铁生引向存在主义,使他与之共鸣并深受影响。存在主义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刻领悟;对人的荒诞处境的深切体验;面向荒诞和虚无进行勇敢抗争。存在主义促进了史铁生对人生思考的深度,存在主义借助史铁生被广大读所理解。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史铁生创作中的生死主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史铁生的全部创作中,生与死、命运与人生的思考一以贯之。本文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文本细读和分析,揭示出作家通过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体悟。史铁生作品中对死亡似乎存在着颇为矛盾的两种态度,存在着一个难解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千方百计的选避。另一方面却是对死感到无比的亲切并以死作为无上的福祉;而“生”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既是荒诞、偶然、宿命,是不可克服的人类困境,更意味着一种过程,意味着认真地执著于活着而超越生死!于是,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着痛苦的拉锯战和艰难的抉择,认真地体验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李贺相隔一千多年,两人虽然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历程不同,生命状态不同,但他们感悟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思考人生,追问宿命,通过对死的探索,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有相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上帝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面对人生三大困境——孤独、痛苦、恐惧,他以自己残缺的身体,在生命体验散文中展现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最深处的颤抖。他用笔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命永恒之路。  相似文献   

17.
小说《乌鸦停在黑瓦上》以作家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黔北农村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承载了苦难与死亡这一文学主题.小说的叙事凸显了作家的哲学思考:既然现世之恶无从逃离,人生之痛苦无法解脱,死亡也无法避免,那就只有承担、接纳和体验.  相似文献   

18.
对死亡和生存命题的哲思构成了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的参悟历程。文中两处对月光的动态描写分别对应了史铁生参悟死亡和生存命题的不同历程。抓住“月光”这一意象,体会“亮起”和“浮起”的语义差异,可以更好地深入文本语词世界,感受史铁生参悟历程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31日,作家史铁生逝世。史铁生逝世后,中国文坛、文学研究者和读者们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仅2011年一年间,怀念类和研究类文章数量就达到了数百篇。以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标题中含有"史铁生"的文章来看,其核心或关键词主要集中于"生命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史铁生及其创作的价值已不局限于文字,更在于其文字所传达的生命意义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已突破了个体命运的迷思,形成了对生命体验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在作品里探视了人的死亡本能,表现出发展的矛盾的死亡意识,在不幸的人生中呈现为生与死的犹豫,但在描绘死亡过程时把死亡审美化神秘化并消解了死亡的焦虑恐惧,对死亡进行了理性的超越性思考及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