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生新闻的宗旨就是关注普通民众、贴近百姓生活,以老百姓为核心"受众",确立"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作为现代媒体,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也是自觉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表现。本文从民生新闻的主体、内容、语言等方面,阐释当代媒体如何确立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汶川地震中,电视媒体以其优异表现显示了突发事件中电视传播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从宏观语境、中观生态和微观运作等几个层面探讨了电视灾难报道中的和谐传播生态内在动因和现实表现。本文认为,电视媒体在汶川地震中以"和谐"对公众、国家、社会负责,以"和谐"面对市场竞争,以"和谐"规约自身存在和发展,实现了其"和谐传播"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周小勤 《新闻窗》2005,(1):51-51,55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而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新闻报道作为直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手段,尤其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守人道主义立场,倡导人伦、理解人情、尊重人性,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李贺 《新闻世界》2010,(6):131-132
在大众媒介环境下,受众知情权的基础是"传者的真实",而非"受众的真实"。①在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的今天,一些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出现了错位,威胁着受众的知情权。本文从当前媒体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报道倾向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错位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玲 《东南传播》2010,(3):127-128
近年来,国内新兴展会层出不穷,对展会的报道铺天盖地,但纵观媒介对展会活动的报道,普遍存在缺乏贴近性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个案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应强化文化意识,用文化视角来解读会展经济;应挖掘海西丰厚的文化资源底蕴,进行集群式开发和立体式传播;重视"经济现象的文化视角"和"文化现象的经济视角"的报道经验。  相似文献   

6.
论人文精神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今传媒》2011,(5):41-43
当今时代,体育新闻与其他信息一起充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体育新闻的真正核心应该更多地体现其人文属性,通过贴近人的核心理念来揭示体育的内涵,通过报道人的所作所为来引导更多的人关注体育,热爱体育,从而推动体育向着健康方向稳步地发展。本文从以下方面就人文取向进行了剖析: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重要延伸;以人为本可以增加体育新闻报道的时代厚度(历史感);以人为本的体育新闻是推动全民健身建设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可以揭示体育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民生新闻要想突出重围,首先必须找准定位。民生新闻报道,需要遵循"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这一原则,还必须遵循广播新闻的规律,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必须"好听"。因此,广播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就是要取平民视角,做到好听而有深度。  相似文献   

8.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媒体如何既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又贴近千千万万普通的大众,做好经济报道呢?笔者认为,媒体只有精准寻找好媒体定位与栏目定位、受众视角与媒体视角的结合点,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和主题,不断拓宽报道视野和创新报道角度,并科学地调动各种传播手段,才能达成理想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每年的"两会",国内乃至国外媒体,都会给予高度关注。党报无疑在这一大事的报道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党报如何报道好"两会",值得研究。笔者认为话题式报道和从平民化视角传播是本次"两会"报道的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报道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2010年11月起,温州都市报推出"都市新闻·民生"版,在版式、内容上大胆创新,在文章和标题处理上力求"接地气",体现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着重突出民生新闻的地域性、贴近性、人文性,创新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杨叶 《新闻世界》2014,(9):19-20
纸质媒体在当今如何提升节假日报道的感染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新民晚报的实践表明,精心策划和组织节假日报道,不仅可以提高传播力,也能扩大品牌影响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节假日报道的感染力,即:"吸引参与:让读者‘唱主角’"、"真情投入:让主流新闻生动活泼"、"语言生动:让新闻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关爱生命:灾难报道的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山庭 《视听界》2006,(3):94-94
灾难报道就是灾难事件报道。灾难事件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虽然许多媒体在张扬“人文关怀”,但在报道中,有时“人文关怀”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人文关怀的缺失尤为突出地表现在灾难报道中。火灾、车祸等灾难事故往往造成血淋淋的惨不忍睹的现场,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因而,在报道的用词上,…  相似文献   

13.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鹏杰 《新闻世界》2013,(11):203-204
目前对典型人物报道的研究非常多,但根据典型人物所蕴含的不同标准和价值取向所进行的历史分期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典型人物报道历史,将之分为"建国初的探索期"、"‘文革’十年的曲折期"、"改革开放初的繁荣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多元期"、"网络时代的自发期"等五个时期,并结合案例逐一阐释不同时期的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15.
赵喆 《声屏世界》2010,(7):24-24
媒体的品格、公信力、新闻立场、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通常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展现出来。因此,对于突发事件,媒体是否公正客观地报道,对于引导公众的价值判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人物报道的模式在悄然变化。"阿文"类的奋斗失败的"小人物"产生于现实,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跃然于媒体之上。对阿文等命运的再现,其意义不同于传统的张扬一种具有示范价值的形象所蕴涵的精神,而在于通过再现来揭示、启示和警示某些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是以一种新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反映民声、民意、民情,真正体现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同时,它也契合了市场化条件下媒体对受众“眼球经济”的消费定位。但是,由于一些媒体过于热衷于打民生牌,致使其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许多弊端。例如“唯民众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庸俗化、市井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汪纯 《新闻世界》2010,(8):67-68
随着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媒的快速发展,发生于体育领域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媒体关注程度的增加和资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体育新闻报道视角和方法也逐渐发生了转移,如今,无论是记者还是受众,都已经不再满足于对赛场内外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单纯的跟踪报道和信息传送。如何在简单的新闻事件背后呈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何在复杂的事件关系中还原事态的真相?如何选择评判事件的价值立场?如何摆脱"高、大、全"的报道风格、摆脱新闻同质化的报道角度、形成新的方法与理念?笔者认为,以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每一个事件与人物,将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报道体验,也将为受众呈现一种全新的感受。本文结合多年体育新闻报道的工作实践,对人文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报道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细节是金:平民化视角下的人物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裕 《新闻传播》2012,(2):141-142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报道无法一统江山,平民化视角下的人物报道逐渐出现在媒体上。本文从社会心理、媒体体制、受众需求、媒体规律等方面,剖析人物报道平民化的成因,并从展现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角度分析平民化人物报道的责任,文章从实战角度,剖析了如何坚持细节是金,写活平民化人物。  相似文献   

20.
正确、适度地报道社会中的负面新闻不能仅停留在客观与真实层面,而是要继续思考如何以人为本,将受众的接受放在重要位置,并尽可能还原并传达事件的真相。本文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分析当下中国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