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办的"苏区精神: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20-21日在赣南师范学院举行。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苏区精神: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的主题,分别探讨了苏区精神与民族复兴、苏区时代价值、苏区精神的传承、苏区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中央苏区反"围剿"等问题,拉开了教育部基地学术年会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3-5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之所以确立这样的主题,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客家问题虽然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但学者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客家源流、方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形态中,中央苏区精神与苏区精神是种属关系。中央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层次上与其他苏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平等的。在苏区精神的研究中,尤其要深入开展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以尽快改变中央苏区精神研究与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不相称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使命必须从继承和发扬当地优秀文化开始。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深入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建了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联动式课程教学体系,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文化育人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中心发起、联合海内外客家研究机构于2010年共同倡导成立,秘书处设在贛南师范学院。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以促进客家学术研究为根本宗旨,以时代性、世界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为基本要求,通过设立"主题演讲"、"青年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是近年来在海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客家文化学术交流阵地与平台。截止目前,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所地处赣南苏区的高校,赣南师范学院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高度重视并长期致力于苏区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成立了"中央苏区研究所".2002年改为"中央苏区研究中心",2007年获批为"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  相似文献   

7.
苏区精神是中国苏维埃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风貌的总称。加强苏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历史时期,苏区精神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意义,应采取措施加强苏区精神研究和宣传。  相似文献   

8.
7月10日上午,赣南师范学院举行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欢迎仪式。中山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赣南师院客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陈春声教授,赣南师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弘安教授,台湾中央大学特聘教授、客家学  相似文献   

9.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全国苏区创建、发展过程中,在红色政权建立和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和培育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既是我们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也是新时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强化宗旨观念,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继承优良作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真正做到保持党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0.
黄光生  张品俊 《考试周刊》2012,(71):167-168
赣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从宋城历史、苏区精神和客家品质等三个视野入手分析赣南地域文化及其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认为增进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医学教育产生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处中央苏区的地方高校,在发挥苏区精神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上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苏区精神的本质是积极人格,积极人格培育的内容包含着苏区精神内容,且二者的价值取向都在于促进个体自我实现。我国当代大学生积极人格培育方法存在着操作性不强,与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对大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不够的困境。发挥中央苏区地方高校天然的地缘优势,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必须坚持增进积极情绪体验理念,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搭建积极人格培育平台。  相似文献   

12.
赣南闽西既是中国客家人的最大聚集地区 ,又是全国最大的一块苏维埃革命区域 ;文章从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展示了赣南闽西客家人对中央苏维埃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表现了客家人在现代客家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深化苏区精神研究,是个迫切需要关注的课题。以往苏区精神研究中存在种种不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把握尊重历史及与时俱进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范例,有助于研究者摆脱思维惯性的束缚,有助于拓展苏区人物研究空间,对深化苏区精神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作为河洛文化的传人,其巫术文化吸收了源自北方、曾盛行于黄河流域的萨满文化、中原礼仪文化和南方楚巫文化的营养,并融合客居地崇尚巫鬼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巫术文化,对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生存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显示出地域性的特点。赣南闽西边区是唐末五代接受北来客家先民的第一站 ;客家民系于北宋时期酝酿、发育成长于赣闽边区 ,而于南宋时期成熟于更为广袤的赣闽粤三角区。随着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赣南又成为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地。因此 ,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中 ,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赣南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果能把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产业作为龙头和示范区建设,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对于推动全国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赣南师范学院的“精气神”文化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全面推进创建师范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以及学校发展的大格局中,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精气神”文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巩固和加强“精气神”文化在办学过程中的引领地位,充分发挥“精气神”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培育以“精气神”为价值取向的学生自治组织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培育以“精气神”为价值取向的学生自治组织文化是办学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学生自治组织建设的需要,要引导学生领会践行、弘扬“精气神”。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闽粤客家掀起了倒迁入赣的移民浪潮,这一现象引起了史学界尤其是客家学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因受研究角度的局限,学术界普遍忽视了这一历史现象对赣南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基于此,本文以环境史学的理念为指导,对此问题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得出了以下认识: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引发的赣南地区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伴随移民而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空前的破坏,自然生态和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