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返回式卫星是一种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完成预定科学使命后,由地面测控系统控制,使其返回的低轨道空间飞行器。我国从1976年12月开始发射返回式卫星,至今己成功回收了15颗,成功率达100%。返回式卫星由仪器舱和返回舱两大部分组成。我们通常  相似文献   

2.
他的传奇人生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次绕月探测……他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几乎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发展至今天,已先后形成了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以及静止轨道通讯卫星等卫星系列。卫星的应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郑杨 《金秋科苑》2012,(6):13-16
孙家栋,1929年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航天控股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郑杨 《今日科苑》2012,(6):13-16
孙家栋,1929年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航天控股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喜讯     
<正>热烈祝贺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最受公众关注奖得主孙家栋院士,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潘建伟院士荣获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孙家栋,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7日,以"航天工程育种——种业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为主题的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在北京举行。据悉,自1987年8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利用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成功进行农作物种子太空搭载试验以来,我国已先后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搭载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和材料,获得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2011年初,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及产业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2011年11月8日,中粮集团联手中国航天基金会培育太空粮食种子,以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16年4月6日1时38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559秒后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约250 km的圆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在太空运行15天,装载着19项科学设施,共28项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生物效应、重力生物学效应和空间生物技术6大方向。卫星的返回舱装载着全部9项生物学设备以及空间材料科学多功位炉和流体物理中的输运系数测量装置;而留轨舱中装载着其他8项微重力科学设施。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03,(8):37-39
王希季是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四十年前,我国第一次发射火箭,这枚探空火箭只飞行了短短的八公里,但是,就是因为这短短的八公里,却开创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历史。这项事业的奠基人就是王希季。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或追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希季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太阳系中存在着来自地球之外的人造天体,这已不是什么奇闻了. 1961年,在巴黎天文观测台工作的法国学者雅克·瓦莱发现了一颗运行方向与其它卫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地球卫星,这颗来历不明的卫星被命名为"黑色骑士".随后,世界上有许多天文学家按瓦莱提供的精确数据,也发现了这颗环绕地球逆向旋转的独特卫星.  相似文献   

12.
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在一位位敢吃苦、甘奉献的东方红人手里诞生。十余年来,东方红公司先后研制发射了41颗小卫星,目前在轨卫星数量达到36颗.约占我国在轨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总统在说谎 1960年8月的一天,一艘返回式卫星溅落在夏威夷西北的太平洋海面上.接着,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美国成功地回收了一面由"发现者13号"卫星带往太空运行后返回的美国国旗,这是人类首次将一个物体送入太空并使其安全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14.
《今日科苑》2012,(4):7
2012年2月25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今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15.
<正>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  相似文献   

16.
3月31日凌晨,我国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同时也是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的接力护送下,准确进入距地面3.6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区域运行到全球覆盖的第一步. 这次卫星发射与以往有何不同?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后,将发挥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北美印地安人参 美国北美印地安人参是美国联合泰克制药集团在太空培育的新品种,是2001年在美国西部印地安部落采集的最珍贵品种,通过返回式卫星载入太空培育,2002年8月获美国爱迪生科技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正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而这也意味着太空中又迎来了一颗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升空"的小卫星。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从2003年12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之日起,不到14载光景,这里研制出品的微小卫星已有20多颗成功升  相似文献   

19.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7):6-9
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自然资源部消息,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1米C-S A R业务卫星。这一卫星是我国第二颗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可与已在轨运行的首颗1米C-S AR业务卫星及“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实现三星组网运行,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20.
去年1月,我国亚太2号卫星发射未获成功,这一消息使得举国震惊。1994年8月,价值415亿日元的一颗日本工程试验卫星(ETS—6),由H2火箭发射升空,在它进入椭圆轨道后,由于卫星发动机发生故障,未能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结果变成了空间垃圾。1994年9月,由法国的阿丽娅娜火箭发射的一颗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通信卫星,因与地面失去联系,使巨额投资付诸东流。这些事件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