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地下水污染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掌握地下水污染的变化趋势,进行水质污染预报。为及时了解地下水水质状况,防止地下水水质污染,要定期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是正确评价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主要以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和水力联系为依据划分地下水系统。一级地下水系统以黄河一级支流流域分水岭为边界;二级系统主要考虑含水介质的类型(孔隙、裂隙、溶隙)以及黄河支流流域的分布。将研究区划分为9 个一级地下水系统,31 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并论述了各地下水系统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该次研究还对黄河下游地区、鄂尔多斯闭流区的地下水系统边界进行了讨论。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表闭流区内,同样存在有相应的浅层地下水闭流区系统;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段,则充分考虑了黄河作为分水岭对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即以黄河对地下水的补给范围作为地下水系统划分的边界;在入海口地区,从地下水的生态作用出发,进行了单独的划分。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为进一步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实施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关中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顺久  杨志峰  丁晶 《资源科学》2004,26(6):104-110
针对受多指标影响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问题,作者引入投影降维的思想,建立了关中平原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依据评价指标数据的自身结构特征将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转化为单指标评价问题.该模型不但可以对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还能计算各评价指标的贡献率,进而分析影响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关中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表明,西安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为Ⅲ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其饱和值,开采潜力较小.咸阳和渭南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为Ⅱ级,水资源开发利用仍具有一定潜力.宝鸡情况最为乐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为Ⅰ级,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相对较大.对于整个关中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为Ⅱ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指标贡献率分析表明,为了提高关中平原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应采取合理控制人口发展规模、注重地下水以外的"开源"工程建设、提高地下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以及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滦河三角洲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为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负责完成。该项目历时4年,采用地下水污染调查,地下水无机、有机样品采集分析,地下水同位素示踪研究,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及防污性能评价等技术方法,查明了滦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并综合评价其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编制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环境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国民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关于地下水环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地下水环境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的经济发展,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也产生了威胁,同时也为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本文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地下水环境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了,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为今后地下水环境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东大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长军 《资源科学》2004,26(2):80-87
南阳市东大岗地区山区面积占23%、岗地55%、平原22%,地下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人均拥有地下水可采资源101.3m3,山区、岗区缺水严重,出现了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变差等环境地质问题。随着南阳市东大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加,超采地下水严重,已出现了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遏制过量开采地下水,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并保护环境的目的,该文在分析现状地下水资源及开采量基础,对每个水文地质单元中的浅层、深层地下水总量进行了开采潜力分析并做出了总体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然后按照满足人畜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的先后顺序,又做了专门性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对浅层地下水按照其总量可规划为4 个区4 个点,按人畜用水可规划为5 个区,按农业灌溉可规划为5 个区4 个点;对深层地下水按照其总量可规划为5 个区,除人畜用水外,深层地下水不得随意动用。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应采用可持续性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对山区、岗区缺水严重处,应采取回灌措施补给地下水。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是地表水经由含水层的补给源进入地层并储存于其中形成的.地下水是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淡水资源.但是当非地下水原有的物质渗入地下水后就有可能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清除、治理及修复十分困难,不但经济投入大,技术上也有难度,而且时间周期长.同时地下水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全国水资源量27940亿m3,其中地表水水资源量为19100亿m3,占总水资源的2/3,地下水水资源量为8 840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1/3.在我国当前的用水结构中,地下水雄踞一端,占据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饮用水供水量的70%,农田灌溉水量的40%,工业用水量的38%,这种用水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8.
在对灌区地下水进行勘查的基础上,结合水文地质参数,对灌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分析计算,并结合地下水现状开采情况,对灌区地下水开采潜力进行评价,为灌区的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明  皮建高  肖江 《今日科苑》2009,(15):155-156
本文通过合理选择地下水污染因子,按浓度和毒理学指标特征赋权,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洞庭湖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并按二分法(适宜的、不适宜饮用)划分了地下水质量等级,为该区内农村居民科学取用地下水指明了方向,为当地政府开展新农村建设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代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瑞强  刘贯群  宋献方 《资源科学》2009,31(9):1514-1521
对地下水动态的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在黄河三角洲代表性区域黄河农场地区的典型地貌单元上安装的自计水位计,获得自2004年5月到2005年5月30分钟一次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和水温动态资料,和其中一个观测孔地下水电导率动态.结合同时期日降水量资料,阐明一个完整水文年内浅层地下水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响应过程和特点,讨论了浅层地下水动态形成的机理.主要结论有:①沉积物之间岩性的差别导致浅层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差别.泛滥平原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蒸发型,而河流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径流-蒸发型.降水是引起浅层地下水水位上升的主要因素;②浅层地下水温度变化主要受大气温度年内周期变化的驱动.然而雨季日降水量大于10mm时地下水温度平均升高约0.3℃;③进入雨季后累积降水量超过300mm是地下水EC值对降水响应的闲值,雨季降水对浅层地下水有暂时的淡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齐齐哈尔市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补给量为71901×104m3/a,多年平均可开采资源量为68530×104m3/a,现状开采量为29258×104m3/a,剩余地下水资源量为39272×104m3/a,余水模数9.80×104m3/a·km2,总体为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中等区。由于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开采的不均衡性,导致河谷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大,倾斜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较大,低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较小。根据齐齐哈尔市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余水模数、地貌单元及开采第四系地下水的难易程度,将齐齐哈尔市区划分为:1河谷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开采潜力大易开采利用区;2倾斜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易开采利用区;3低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小复杂开采利用区。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地下水与天然植被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地下水与天然植被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它涉及地下水、土壤、植被等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干旱区生物过程微弱,生态系统规模小、稳定性低、地下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天然植被的生长发育,与脆弱生态环境的保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干旱区这一特殊地域研究其规律,并对有关地下水、土壤含水量、生态地下水埋深的概念和内容做了阐述,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干旱区地下水与土壤含水量、天然植被、地表荒漠化等关系以及合理地下水埋深的确定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与合理地下水埋深相关的生态地下水埋深、适宜地下水埋深、最佳地下水埋深、盐渍临界深度、生态警戒地下水埋深等概念,确定地下水与天然植被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框架,从生态水文学角度更深层次探讨干旱区地下水与天然植被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东北一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地下水污染现状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了评价分区,明确了地下水污染因子,为地下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银川平原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6.9317×10~8m~3/a,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4.8842×10~8m~3/a,占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28.8%,局部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超采严重。地下水用于工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饮水,主要用于城镇生活用水,第一承压水含水岩组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5.
为利用经济杠杆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把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纳入“绿色GDP”核算体系,需要对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但其评估方法至今仍没有研究出来。“浓度-价值损失率法”比较早也比较多地用于地表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但用于地下水污染损失评估的报道至今未见报道。本文以石家庄滹沱河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为例,通过深入地对该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水质等资料进行分析,并采集水样测试,取得相关水文地质、地下水质量和地下水污染参数后,利用“浓度-价值损失率法”评估地下水污染造成损失。结果表明, 滹沱河两处污染源对地下水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0.4632×108元,间接损失为2.5474×108元;“浓度-价值损失率法”依据污染物对地下水质量的损害程度即损失率与未受污染的同一水体的总经济价值K乘积来计算,符合环境经济学的原理,理论依据充分;只要能准确求取地下水水质参数、水文地质参数,利用此法能准确地计算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淮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1/2,属于相对贫水地区 。由于地表水体受到污染,该区主要依赖地下水作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供水水源。为了实现淮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论文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多年地下水资源采补动态均衡为依据,计算出淮北地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在统计现有地下水资源需求量和预测未来需水量的基础上,得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现状年实际需水量,淮北地区地下水潜力资源量达60.12×108 m3 / a,远景年潜力资源量为51.14×108 m3 / a,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目前淮北地区一些重点城市地下水严重超采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产生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必须变城区水源地高密度集中开采为大范围的分散开采,变单纯开采中深层、深层承压水为潜水和承压水联合开采。文章还就此对“引江济淮”工程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延边州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得出了地下水水质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依据,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开发利用不但有水量的要求,更要有水质的保证。同时为保护地下水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功能特征与功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华北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从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切入,以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为目标,应用系统论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地下水功能的基本理念及其评价关键技术,包括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成果区划应用分析方法,将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统一在水循环系统中科学评价,以达到充分发挥地下水主要功能的综合效益最佳的目标。最后,以华北滹沱河流域作为示范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划分以资源功能为主或以地质环境功能保护为主的适宜区域,这为调控区域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与地质环境功能之间矛盾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6,(1)
本文以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依据,对保利满王矿业有限公司生产供水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论述了该区地下水形成条件,赋存与分布规律,地下水补、径、排关系,划分了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富水性,利用均衡法计算该区地下水储存量、补给量、允许开采量。在此基础上提出结论,为该水源地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确定区域地下水储量及可开采量对控制区域地下水取用水总量、促进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评价在利用现有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结果,根据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征,在行政分区的基础上将凤城市城区段划分为9个水文地质单元,对地下水潜水储量及可开采量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为凤城市城区段地下水天然静储量为9214万m3、地下水可开采总量为46.2万m3/d,为凤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