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炼 《新闻前哨》2011,(10):100-101
“预算不是一场数字游戏,而是围绕战略目标的设立而进行思考的过程”。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如是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在我国企业管理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所理解和重视.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及集团公司。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和改善物流和资金流,  相似文献   

2.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客户是听众和广告主,而现有的广播商业模式主要是以单位时间的收听率吸引广告主,产生效益,完全放弃了对听众这一客户群的经营。这种传统的以单一广告创收打天下的商业模式因为广告播出时间的有限性和广播媒体自身的局限性,形成了广播经营创收的“天花板”。  相似文献   

3.
薛昌芬  达淮 《图书情报工作》1997,41(4):57-58,21
文章从“图书馆市场”的定义、其理论与市场学图书馆管理学和图书馆体制的关系等方面,阐明了“图书馆市场”不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应用科学范畴的一个学科术语。  相似文献   

4.
初次和他相识,是我出差归队后的第一天,一见面他就很坦诚地与我握手并自我介绍:“我叫季文豪,从某团宣传股刚调来,以后和你在一块儿工作,还请多关照!”季文豪,一个自命不凡的名字,听起来好熟悉!当我问及他是否与我常在报刊上见到的季文豪是同一个人时,他憨憨一笑说:“那不值得一提,习惯了,手中的笔闲不住”。好一个“习惯了,闲不住”!当翻开他的剪报本时,首先映眼的是扉页上的三句话:“两眼多看,脑袋多想,腿脚多跑。”从这三句话及那厚厚的剪报本中,我领悟到了他“闲不住”的执著追求。1983年,他来到胶东半岛服役。半…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0,(2):59-59
“高见” 一位商人和他的朋友应邀到一位教授家吃晚饭。席间,一位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  相似文献   

6.
半年前.在博鳌.郑必坚首次提出了“和平崛起”理论:半年后,当他再次来到博鳌.“和平崛起”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命题。“和平崛起”.并不仅仅是郑必坚个人的思考.而是这个国家对过去25年发展道路的总结.对未来道路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吉路 《北京档案》2005,(4):48-48
据台湾联合晚报和东森电视台报道,名作家李敖在去年当选“立法委员”后,依旧不改大师本色,他对记说:“还是称我大师吧,委员算老几!”。他在名片上印的不是“立法委员李敖”,而是“毁法立委李敖”,因为他表示进“立法院”的目的,就是将一些他认为不适宜的“恶法”全数删修。2月1日,新一届“立法院”成员集体照“全家福”时,独见他从中走出,拒绝合影。  相似文献   

8.
一、目标管理的含义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50年代提出的。它强调工作成果,又重视人的主动性,被誉为“管理中的管理”。德鲁克认为,无论是单位或个人,要想搞出成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的和任务,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会被忽视”。对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等全部活动与管理过程又是建立在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在“人的行为和激励理论”上的。目标管理自始至终所强调的是“激发职工对工作的热…  相似文献   

9.
几天以来,米开朗基罗都在研究一尊雕塑。他花了很长时间去再润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而这些对于旁观者来说似乎无关紧要。当他被问及为何这样做时,米开朗基罗回答:“琐事成就完美,追求完美并非琐事。”  相似文献   

10.
谢觉哉是名的革命家、新闻家,在他60岁诞辰时,董老(必武)在赠诗中写道:“传家绝业诗千首,报国多方笔一枝;屡有章惊海内,从无渣滓扰襟期。”这是对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100年以前,中国大地还是一片古意,从大清帝国的官员到农民,对洋人的鄙视惊人地相似:“非我族类,其人必异099大学士倭仁为了避免在可能和洋人接触的总理衙门上班,故意从马上摔下来而请长假,当朝廷免除了他的职务后,就“豁然痊愈”。大学士徐桐也是一个极端厌恶洋人的高官,他的家在洋人居住的东交民巷旁边,于是他每天上朝宁可从后门出去绕远路,也不愿意从洋人的使馆门前经过。后来他干脆把院门用砖头堵上,并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望洋兴叹,以鬼为邻”。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一家军兵种报上刊登一幅图片吸引了我的目光。不是说这张图片拍得多么精彩,而是这张图片拍得有点滑稽:图片的主体是前排中间的一位军官,他双手拿着一张打开了的报纸,正在聚精会神的盯着面前报纸的版面,连牙齿都笑露出来了。那位军官的左右后侧众星拱月般围着一群官兵,有十几人,个个笑容可掬,眼睛都望着中间那位军官手中的报纸。围着的官兵中有1人手指着中间军官手上的报纸,还有几个人手中拿着依稀可见“大会开幕”字样的报纸。图片的文字说明是:“某部官兵以饱满热情学习十七大报告。”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个闪光的荣誉伴随着他:200多幅发表在《解放军画报》等各类报刊上的摄影作品;空军“92护士一日”摄影抓拍赛金牌;解放军摄影函授学校兼职教员—…·提到这些,他总是淡淡一笑:“我搞摄影并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而是因为我热爱这光与影的艺术”。1990年,他投身于绿色的军营,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月,他把津贴费全部买了胶卷和药粉,又从班长那里借了一台傻瓜相机,开始了他的苦苦追寻。白天,他去抓拍新闻,晚上,就躲进自己用帐篷搭起的“暗室”里冲卷。在拍了7卷“废片”之后,他的作品终于见报了。望着样报,面对着战友们的…  相似文献   

14.
阿龙 《中国广播》2004,(5):38-39
从2002年底到2003年底,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大堂里不时能看到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从“音乐之声”的切蛋糕、摆花篮,到“中国之声”的画龙点睛、扎花门,我们享受着一个个顺理成章的高潮。盛衰迭代,潜替流转乃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到了惯于造势的宣传家手里,不是藏峰匿采,而是平添了几分煽情的浪漫。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与立法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早在80年代初,著名的传播学者韦伯·施拉姆就曾经惊人地预言:现行的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体制将会被一种新的点对点的传播体制所取代。他指出:“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多注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现在,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的建设和普及,当年施拉姆的预言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人类正在实现由大众传播时代向网络传播时代的飞跃。过去那种“大媒介小个人”的时代正近乎终结,传播媒介终于不再是那么无法参与和神秘莫测了,传播权也不再被高度垄断而是…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7.
“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杜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谷歌(Google,全球最大搜索引擎)中键入关键字“师洋”,相关链接约有104万个,搜索结果中同时出现了“师洋现象”的相关搜索,显然,师洋此人已从单纯的个人上升为一种现象。他无疑是2006年选秀舞台上最令人瞩目的一位。  相似文献   

19.
《兰台内外》2009,(4):60-61
2009年5月3日—8日,赵本山完成了在长江商学院的第一期学习。谈及此事,张艺谋说:“我自愧不如啊。”其实他说的不是艺术上不如,而是在生产经营方面。我们发现,曾经熟悉的本山大叔正在转型为一个资本大鳄,这次他还跟牛根生、马云等资本名人“同学”了一把。  相似文献   

20.
祸从天降.无辜青年顿成“杀人恶魔”。秦艳红今年32岁,6年前,他因涉嫌杀人被警方批捕,随后被法院判处死刑.然而,在看守所羁押4年后,他并没有走上刑场,而是被安然无恙地送回了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