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欢 《成长》2005,(5):81-81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是来蛮貊之地读书时,我哥们所传授的至理名言。女性朋友们还处于没有从男性暴政中夺取最后革命胜利的初级阶段,嫁一个好男人是她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日益增长的对优秀男人的需要同落后的好男人“生产量”之间也产生了重大矛盾。因此,谁是好男人,谁是坏男人,这是未婚适龄女性的要问题。当女人们热恋的时候,她们的视觉功能自动降低,听觉功能随之上升。因而,我欲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老人家孔子先生为案例,和女性朋友们谈谈什么样男人的怀抱是不能投入的。  相似文献   

2.
入赘中国     
如果把两个汉子的“喜”放在一起,会得到什么呢?当然是“双喜”。双喜临门是中国人对美满婚姻的寄托。然而今天的中国,现实同浪漫美好的理想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我从一些中国女性那里了解到,婚前男人将她们捧为公主,婚后她们则被贬为丫鬟。  相似文献   

3.
《职业技术教育》2000,(29):8-13
1999年,北京。 有三位成功女性,“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她们分别是美籍华人陶艺家储荟芸,中国妇女报副总编、农家女百事通杂志主编谢丽华,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吴青。她们筹到了一笔不多不少的钱,想去四川南部山里彝族聚居区,为彝族农家女儿们办一所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这是一所完全属于农家女自己的学校,想学什么就能学到什么,然后,回乡去圆自己的梦……”在“开路”之先,这三个女性之一,著名作家冰心先生的女儿吴青说:“要改变中国,就要改变农村妇女;教育一个男人只是教育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妇女,就…  相似文献   

4.
文化观的碰撞历史是妇女的血泪,现实是妇女的迷惘。而知识女性,因为产生了觉醒意识,更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她们试图于荆棘丛中探出妇女解放的路来。为此她们忧虑,她们恐惧,她们产生种种理想的幻觉,这就是她们的“精神黑洞”(任菀《寻找“自己的天空”》)。妇女们的优秀群体知识女性的先锋─—当代女性作家试图剖析并打开“精神黑洞”。女性作家们在经过“鞭挞男性”、“蔑视男性”、“关怀男性”再到“寻找社会病根”的探寻历程后,把目光放到了女性自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上。传统文化把女性定位在从属于婚姻契约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大胆﹑叛逆﹑与众不同,曹禺把她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凸现出来,她们不再是男人的影子,而是像男人一样能够争取主动权、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也是曹禺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创作特点;但剧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在她们悲剧性的人生历程中决不起主导作用,“情出于性”,所以,作者从情爱角度,将其投放在情感的三角关系中,用人性化的文笔剖析中国千百年来封建女性悲剧的实质——人性的复苏乃至与整个男权社会抗争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作品,历时九年才完成,自出版后对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夜色温柔》中的女主人公经常被人们认为是“魔鬼”,她们貌似“天使”,却将男人玩弄于掌心之中,令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可以从女性阅读和女性妇女研究所提供的批评视角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女性从“天使”变为“魔鬼”其实是反抗父权统治,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这反映了当时女权运动的兴起和父权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7.
萧红与田沁鑫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索者,虽相隔半个多世纪,但却通过《生死场》把这两个天才女性的心灵连在了一起,该作从小说到话剧,体现了她们心灵的契合与相通,也显示了她们过人的敏悟、深刻与才华。她们对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等等人生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索,是真正独立女性的声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表现了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与透彻。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系列“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她们改装的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突破女人闺阁的狭小圈子,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但最终又回归家庭。“女扮男装”后,有人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行事,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人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而已。女人女扮男装,背离了其真实身份,这一行为背后掩藏着中西方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而我想说,一个悲剧女人的背后常常是因为有一个造成她悲剧的男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很多:刘兰芝、杜十娘、祥林嫂、窦娥……其悲剧均催人泪下,其悲剧原因干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她们背后都有一个造成她们悲剧的男人。笔者仅以焦仲卿为例,探究一下刘兰芝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离婚》表现了女性生存的处境和际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便可以发现。女人在父权制社会里乃是一种“对象性存在”。她们无法离开婚姻,无法脱离男人而生存,婚姻的依附性使女人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两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意识。《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她们的代表作。分析了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经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实。在“有爱世界”和“无爱世界”中存在着能够觉醒和始终迷失的黑人女性意识,“妇女联盟”也对黑人女性意识觉醒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流行歌曲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大体经历了迷失自我、寻找自我、实现自我、抚慰自我四个发展阶段。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现代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类型发生了飞跃性质变,从而促进广大女性从传统的依附型人格向现代的独立型人格转型。但同时也不可矫枉过正,把“女性歧视”变成“男人歧视”。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应是既保持女性的独立自主,又能做到彼此心心相印,而非互相排斥。  相似文献   

13.
《钟形罩》和《无字》分别探讨东西方不同生活年代的女性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心理状态及出路问题,意义深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两者在迷失和抗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男性话语权下东西方女性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迷失及通过极端的疯癫进行抗争的原因。她们的努力表明东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反抗男权文化并且积极重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14.
《生死场》从小说到话剧,是萧红与田沁鑫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索者之间的精神传递,是两个天才女性激情碰撞的心灵对话,体现了她们心灵的契合与相通,也显示了她们过人的敏悟,深刻与才华,她们与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等等人生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寻,是真正自觉独立女性的声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并启迪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5.
当代女性诗歌在其繁荣时期,呈现出对男权话语中心文化的大胆而勇敢的挑战和拆解,并试图建立属于女性自己的诗歌话语模式,在女性诗歌处于几乎“失语”的历史状态下,树起了一面独特的大旗。女性诗歌话语模式主要表现为躯体写作、自白倾诉和语词写作,但最终,女性诗歌仍然陷入到了语言迷失的困境之中,本文从这一角度,对当代女性诗歌的话语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禹建湘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5):13-16,57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权主义影响下,在作品中张扬同性之爱,以此来“虚化”男人,达到反叛男性社会的目的,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但由此,她们丧失了对人文精神和历史理性的关照,这也是值得深思和警惕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世人心中,海明威小说中最令人无法忘怀的恐怕是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他的多数小说就是以硬汉为中心的“男人小说”,而《永别了,武器》则是一部典型的“男人小说”。然而在形形色色令人印象深刻的男性人物下面,则是极度抽象化了的女性人物,她们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更像是“女性参照物”。本文也是第一次将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命名为“女性参照物”,借此来丰富关于海明威女性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思想大解放、人性大反思的历史文化机缘,触发了一大批女作家对“女人无史”的历史过往和性别依附的现实境遇发起前所未有的追问、质询,她们醒悟到“跪下的女人才把男人当作天上的星”;她们以不可侵犯又勇于担当的先锋姿态,以不避艰难的承担生命分量的女性散文写作,为全体女性寻找着通往尊严的路径,发出了现代女性人格独立宣言。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的“烟花情结”,根植于他与礼教相背离的思想观念,释放在其反映边缘女性生存状态的“烟花粉黛戏”中。他将女性从“零落风尘,积怨难诉”的古旧形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焕发了真实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负重不屈与坚韧顽强。在其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存在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成长》2006,(2):6-6
近日,丹麦12名具有影响力的女性接受了题为“生活教会我什么”的采访。她们中有艺术家、各行业专家和政治家。这些女性在20多岁时都经历了女子争取平等权利运动的高潮时期,她们曾干过类似烧毁胸罩、扔掉高跟鞋的事情,还曾经因为比男人付的车票费少而毁坏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