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之后,会出现公众恐慌和行业损失,人们由此往往归罪于媒体。本文试图从风险社会的角度,以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为例,说明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变成了食品安全的报道问题,这里面既有因果关系的难以确立,也有事件本身的后果无法测量,把责任全归之于媒体是不公平的。同时,中国的媒介在报道食品安全时,也必须改变观念,从自以为是的监督者成为客观公正的"雷达"。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19)
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的注意依赖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议程设置。那么谁又设置了媒体议程呢?本文采用议程设置理论,以2004年至2013年十间发生的23个食品安全风险事件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8家报纸的463篇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显示,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来自于政府的信息是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主要信息来源,政府议程可以设置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态度;在相关食品安全报道中,存在可以设置其他媒体议程的精英媒体。  相似文献   

3.
2007年底中日媒体聚焦的"毒饺子"事件,使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外交层面,涉及我国的国际形象。在这一事件中,特别是面对来自国外对中国食品质量问题的质疑,我国媒体在如何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充当平衡协调问题的公共角色等方面表现出色,使负面舆论发生逆转,扭转被动的局势,恢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名誉。"毒饺子"事件的危机报道为后续公共危机报道创立了可以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食品安全事件是关乎民生的新闻,媒体关注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不当,出现报道误区以至"误导"的情况,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从“三鹿”奶粉事件反思媒体责任与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鹿”毒奶粉迄今已经发生了数月,但是因这一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社会危机,足以引起我们对政府信息公开和媒体责任的思考,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执行力度不够,不仅严重影响媒体对事件的介入和报道,造成许多相当负面的效应,而且也直接或问接地削弱了国内外公众对我国政府的评价,削弱了奥运会形成的正面效应。本文通过分析“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前后相关报道的特点和效果,阐明政府信息公开在处理社会危机中的作用,探讨媒体如何突破报道社会危机的困境,为今后政府和媒体处理类似社会危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向阳 《今传媒》2013,(4):154-156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频频告警,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发挥发挥了其正面功能.中国食品安全体现了风险社会特征,媒体是风险的定义和建构场域.具有争议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报道中存在媒体、专家、企业等议程和知识之争.2012年12月的“速生鸡”事件报道体现了食品安全的议程建构,媒体可参照公共新闻理念合理设置议程,以促进共识生成.  相似文献   

7.
尚艳 《今传媒》2012,(3):103-104
"郭美美"事件发轫于微博,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红十字会的网络舆论。经过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这股网络舆论蔓延至社会现实,引发了全国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和对我国慈善事业整体的否定,这种社会危机源于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及时。面对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只做到对其的关注报道,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介入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22)
本文从媒体这一行动主体出发,以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介呈现"作为切入口,对2008-2015年间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首发报道开展研究;侧重从报道的地方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及社交媒体平台会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仍然是北京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爆料的主要平台,消息来源以公众和媒体曝光为主;新媒体在传统纸媒、电视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酵之后,承担了延续公共讨论的作用,部分社交媒体中的公众讨论呈现了扭转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倾向。公众的话语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成为主导议程的主体,通过质疑、反对等方式,扭转了主流媒体对部分报道的议程;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9.
李燕飞 《新闻窗》2012,(4):50-50
一、媒体工作者对食品安全报道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立顿”茶叶事件、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皮鞋酸奶果冻”事件等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民众更是“谈食色变”。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从红心鸭蛋到多宝鱼、从苏丹红到纸馅包子,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不同程度的恐慌。最近发生的毒奶粉事件,更因为涉及到婴幼儿而引起民众前所未有的挞伐。在这次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媒体都借鉴了以往食品安全事件传播中的  相似文献   

11.
李昱佳 《新闻传播》2010,(7):126-126
沸沸扬扬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引发了社会对新闻报道的深刻思考。在进行充分而真实的报道的同时.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更加注重这一系列事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把握新闻自由的限度以及舆论导向.配合政府引导此类事件早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事件报道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身份叙事倾向,报道重点从冲突事件本身转向了当事人社会身份,进而把普通的新闻事件演变成社会公共舆论事件.这种报道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群际隔阂和社会关系的断裂,不利于发挥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反而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给建构和谐社会关系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丽  王权 《新闻前哨》2011,(6):20-22
伴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人类正行走于一个高风险的社会。本文通过对风险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考察,通过对近期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由此引发的危机公关与媒体报道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着提出规制。  相似文献   

14.
杜涛 《新闻窗》2014,(6):16-17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受到重视,食品安全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稿件见报量直线上升。由于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比较复杂,而食品科学常识普及率还很低,目前我国广大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常常将见诸媒体的食品安全稿件或节目当作评判食品安全事件的依据。当揭露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促成了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同时,失实的甚至是虚假的食品安全报道也会引起社会恐慌,产生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在所著《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及危机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的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及全方位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由于食品监管体系和法规建设的滞后,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导致食品问题频发,充当食品安全报道急先锋的媒体不得不在其中充当着多重角色:既是食品问题的发现者、报道者,食品问题的揭露者,还是解决方案的推动者,而之后引发的企业乃至行业损失又往往归咎于媒体的"炒作",这就使我国食品安全报道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媒体对大学生救人落水溺亡事件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关于社会良知和社会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探讨。笔者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报道的分析,提出了社会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和目前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陈都  赵士林 《今传媒》2010,(5):76-78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2001年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以来,我国媒体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能够起到风险传递、舆论监督等作用,但不恰当的报道方式往往引发消费者的恐慌,给无辜企业和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媒体在食品安  相似文献   

19.
李俊婷 《今传媒》2014,(8):77-78
近年来,"扶老人"日益成为一个拨动受众神经的敏感词汇。彭宇案之后,"扶老人遭讹诈"的相关新闻层出不穷,2013年12月份,如同闹剧一般的"外国小伙扶东北大妈遭讹"这一乌龙事件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舆论的转向和媒介的报道来看,这一事件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一乌龙事件的出现,再次提醒媒介坚持践行客观报道理论、坚持社会责任感、还原新闻的真实性,其引发的舆论风波也再次给受众敲响警钟:舆论需理性,应抛却愤怒不盲从。  相似文献   

20.
王宇  李蕊 《东南传播》2010,(6):37-39
本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对《人民日报》关于"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三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中探寻该报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议题设置、报道体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和不足,并对媒体如何优化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