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感情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认知”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这两个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的心理学思想是值得重视的。研究他的心理学思想,对研究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继承古代心理学思想宝贵遗产,以及建设当今心理科学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船山心理学思想中的性习论和知行论作初步的探讨。性习论指“习与性成”这个古代心理学中的传统理论。“习与性成”,据说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主要含意是说“习”可以成为“性”,一种“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形成了。用现代语来说,人的心理、个性,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习与性成”一语看似平常,却深含至理。我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曾强调指出:“‘习  相似文献   

3.
“性”与“习”的关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命题,中国先秦儒家对性习关系有过激烈的争议。本主要探讨了孔子、告子、孟子和荀子在这个问题上的异同点,并阐述了他们的思想在心理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他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是以一定的理论观点为基础、为指导的。这一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基本观点 :即性近习远论、发展论、学知论、个别差异论。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语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积累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心理思想。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等,对今天分析人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不但看到了人的自然本性,而且还挖掘出其社会性,指出先天及后天因素对人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认知”过程和“感觉—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两大心理活动的协调进行,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在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有机地与其学科课程融合为一体,我校以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研讨课、教学  相似文献   

8.
王平香 《教师》2010,(30):48-48
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认识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闲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是形成学生心理优势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参与活动的心理成分有两类:一类是属于认识因素,如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一类是属于情性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情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①,且又欲“无言”②。但身为人师,欲做到“述而不作’惕,而欲做“无言”则难。对于学生所提的各种“问”,孔子不能不“答”。而正是在这种“问”“答”中,其思想得以凸现出来。因此,离开问答这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无从把握住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②,但“仁”的实质是什么?孔子对这一实质最集中的表述是什么?学术界则众说不一。笔者以为,就《论语》这一作为研究孔子最真实可信的文本看,孔子确实很少直接地“论述”仁是什么的问题,但却有许多关于仁的“问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孔子教学思想的五个方面——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与思、习、行教学结合的科学性,认为孔子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教学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认识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  相似文献   

13.
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教学论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原埋。他们关于为学之人必先立志的观点,是心理学上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的具体体现;而把“学”作为感性认识途径,把“思”作为理性认识途径,则符合心理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原理。二程要求对待学业的“敬”和“与品质的培养和意志的锻炼不谋而合,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4.
徐敏 《贵州教育》2000,(6):15-16
一、学习艺术的回顾及界定学习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在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言论及著作中涉及颇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欠也。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多闻多见而获得的知识的。据统计,《论语》一书中论及“闻”知的有五十七处,论及“见”知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而明确地论述了学习中感知与思想的关系。战国后期的唯物主义思维家荀子也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他说:“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15.
文章着重讨论了孟子学习心理思想的三个方面,即基本学习观:内求说、学知论;学习的过程:“专心致志”的注意观、“博学详说”的感知观、“思则得之”的思维观、“深造自得”的体悟观;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立志求学、循序渐进、博约结合、持之以恒和独立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明确、系统的探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的人性论首先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大致相近的自然基础;其次,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决定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在性与习的关系上,孔子还认为学习或习染的结果会和性一样,能够成为机体的自然性能或机能。他的性三品之说则是对其性与习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关系。更道出了“思”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认知"过程和"感觉-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两大心理活动的协调进行,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经评价他一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经验。”在这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是否包含有意志心理学思想的遗产呢?笔者认为是肯定的。虽然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式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意志心理学这种学科的名称及设置,但并不等于在客观上就不存在这种学科的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实际上,在孔子一生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地方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意志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坚持性、克制性、自信心等意志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类属于认识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