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岳霖是徽因家客厅里最忠实的朋友。1921年,金岳霖来到英国,林徽因恰好刚刚从那返回中国,不过金岳霖正好赶上做徐志摩离婚的证明人。金岳霖老年时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徐志摩离婚后,学位也不读了,一心想着追求林徽因,临离开英国回国时得意油滑地说:“销魂今日进燕京!” 据说金岳霖曾经有过几个红颜知己,但这个一米八多,高大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关系一直被人众说纷纭。无疑,他俩往来的书信是揭示这种关系的捷径。可惜,必定有过的而且数量也可观的这批信函,留存极少。徐志摩致林徽因信,除了那封有名的,在火车上被恩厚之抢下来的残简,还有是年梁从诫先生披露在他所编的《林徽因文集》里一封,此外尚未有新的发现。至于林徽因致徐志摩信,至今并未见到片言只语。日前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飞去的诗人——徐志摩传》(展望之、  相似文献   

3.
陈学勇 《出版参考》2005,(11):23-24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关系一直被人众说纷纭.无疑,他俩往来的书信是揭示这种关系的捷径.可惜,必定有过的而且数量也可观的这批信函,留存极少.徐志摩致林徽因信,除了那封有名的,在火车上被恩厚之抢下来的残简,还有是年梁从诫先生披露在他所编的<林徽因文集>里一封,此外尚未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浪漫诗人和多情才子的形象之外,言论史上的徐志摩同样可圈可点. 今天,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马上联想到的,是《再别康桥》里的浪漫诗人形象,是纠缠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多情才子形象,抑或是那个随处鸡汤的哲理散文家形象.徐志摩的人生如昙花一现,去世时不过34岁,却留下诸多传奇.其实,这些所谓的“主流形象”,并不是完整的徐志摩.  相似文献   

5.
她是超凡脱俗的一代才女,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是“太太的客厅”里的中心人物,是徐志摩求之不得的唯一灵魂之伴侣,是世人心目中的民国女神……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徽因,真实却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近几年,关于林徽因的传记不断涌现,其中有林徽因的挚交、亲人作为当事人的回忆,材料之真实,情感之真切自不待言,若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当更为可贵。更多的作品则是以想象之丰富弥补史料之不足,让人如闻如睹。是还原了历史现场,还是模糊了事实真相,这是一个问题。更有甚者,借为林徽因作传的名义,抒发个人泛滥的情怀,离林徽因就更远了。  相似文献   

6.
沪昆铁路真是一条多情的铁路。胡适与曹佩声相会,走的是沪昆铁路;多情诗人徐志摩,写下了沪昆铁路上的诗作;林徽因在沪昆铁路上的硖石车站缅怀死去的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也在沪昆铁路上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  相似文献   

7.
台湾智库文化出版《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一书,讲述被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对以西方形式离婚的怨偶七年的婚姻生活。作者张邦梅,第三代旅美移民,是徐志摩元配张幼仪的侄孙女。她在大学阅读“现代中国诗人”时,慕名研究徐志摩,才知道徐志摩的元配是自己的姑婆张幼仪,并回想起曾在一次家族聚会中见过她。后来,她鼓起勇气与姑婆谈起这段不适合的婚姻,一谈五年。令人遗憾的是,当张邦梅将她的这篇毕业论文改写成传记文学时,张幼仪却去世而不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书  相似文献   

8.
新近出版的《民国文人风骨》一书上,有一个关于作者韩石山的简短介绍,我一看便知道是作者自己提供给编辑的,至少也是按照韩石山的意思写的。道理很简单,在介绍代表作品时只提了5本书:《徐志摩传》、《李健吾传》、《寻访林徽因》、《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相似文献   

9.
韩石山 《档案天地》2013,(12):58-62
提起民国时代著名的"才子佳人",一定绕不过三桩婚姻,其一,梁思成和林徽因;其二,郁达夫和王映霞;其三,徐志摩和陆小曼。至今,他们之间美丽动人的故事依旧在耳边萦绕,似乎写进历史的"民国奇缘",给后人平添了一言难尽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10.
<正>时人赞林徽因曰:"她受过正宗的欧美教育,说流利英语,写漂亮英文,按英国人习惯喝下午茶。"那自然是洋气十足的。同时,她又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戏剧,而且,在建筑学上还作出过创造性的贡献。甚至,有人说梁思成如果离开了林徽因,在建筑上是不可能有那么大贡献的。一九四九年十月林徽因等设计了国徽方案,一九五三年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了雕刻装饰,一九五二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1.
正1920年徐志摩游学英国剑桥,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的建议下,于当年冬天来到英国伦敦,与丈夫相聚,住在伦敦附近的沙士顿,孩子阿欢(大名徐积锴)由公公婆婆抚养。当邮船快靠岸时,她一眼认出了码头上人群中的徐志摩,但是她的心却一下子凉了半截。晚年她向侄孙女张邦梅(张禹九的孙女)描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斜倚着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硖石人.原名章垿,1918年赴美留学后改名为志摩,曾用的笔名有:海谷、谷、云中鹤、鹤、南湖、删我、心手、黄狗等.徐志摩4岁人私塾,12岁时进入学堂.他聪慧过人,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得徐志摩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及北京大学,于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之后又到英国剑桥等大学学习,这是他短暂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归国后曾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任教,还相继创办了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等刊物,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林长民二题     
林长民能文善书,知林徽因是才女,亦当知其父为才子。林徽因的父亲大凡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多承受母亲的秉赋,林徽因却算少有的例外。林徽因生  相似文献   

14.
正金庸(查良镛)先生去岁过世,引发很多人悼念,也引起很多人对金庸身世、经历极大关注。人们发现,竟然有很多名人与出身于浙江名门望族的金庸是亲戚关系——表姐夫钱学森、堂哥穆旦、表外甥女琼瑶……而大名鼎鼎的徐志摩则是他嫡亲表哥。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日,而徐志摩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因此徐志摩比金庸大27岁。徐志摩在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时只有34岁,当时金庸则只有7岁,因此金庸与徐志摩的直接交往并不多,据一些学者考证确定的可能只有3次。  相似文献   

15.
冯勇 《新闻天地》2004,(8):18-19
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率达20%左右。婚姻如同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最清楚。很多人因为遭遇婚姻的不合意而最终选择了离婚:大多数离婚均是以泪水和伤痕结束了一场婚恋悲剧。在我们感叹于中国婚姻诸多的不如意时,“离婚公司”应运而生。然而,这种新的服务行业是否真的给家庭带来和平,是否真的能平息“离婚大战”的硝烟这些都有待于考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如果当事人的婚姻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其结果必将影响社会的安定。然而,不管是需要寻求离婚服务的一方,还是提供离婚服务的一方,双方都应在道德、良知、人情和法律的范畴内合理合法地解决婚姻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野夫 《湖南档案》2002,(11):36-38
1928年秋,江浙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在坛初出茅庐的沈从通过郁达夫认识了徐志摩,并在徐志摩的帮助下,为生计,由徐志摩介绍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在该校大学部一年级教现代学。也是无巧不成书,就这时,开明士绅张冀牖的第三个女儿张兆和也在大学部一年级求学。于是,在沈从与张兆和之间就有了这段鲜为人知而又脍炙人口的爱恋。  相似文献   

17.
丁铭 《全国新书目》2008,(21):61-61
林徽因的生命格外丰盈。在她的光影之下,旁人自然黯淡几分。越了解林徽因,越会着迷。她远远超出人们对女性范畴的解读,她是一颗钻石,是一道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林徽因,她都剔透万千。她的完美时而是由一些不完美构成,她是一个活灵灵的。耐读的生命。林徽因的一生,越往后,越加厚实  相似文献   

18.
朱立红 《出版广角》2013,(Z1):114-115
对于林徽因这样一位受到出版市场青睐的作家来说,无论是从读者的需求,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林徽因都配得上有一部"全集"。提起当下比较受出版界青睐的作家,我觉得林徽因肯定要算一位。近年不仅她的诗文作品出版品种繁多,而且关于她的传记,如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更是长期占据了社科书销售的前列,其他像林杉的《细香常伴月静天》、张清平的《林徽因传》、倾蓝紫的《林徽因诗传》、陈韵鹦的《我的波心你的影》,等等,也都有着不错的销量。略有可叹之处的是,林徽因应该是极少  相似文献   

19.
英国媒体此前纷纷报道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正在与第二任妻子伊莱恩办理离婚手续,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了11年。有猜测称,霍金此番离婚只因再度恋上身边一位美女护士。这位22岁就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从此半身不遂终日与轮椅为伴,只有几根手指能活动,24小时需要护理人员照顾,只能借助操纵电脑声音合成器表达自己思想的老人的私生活,日前被媒体挖了个底朝天。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男女地位平等。男女结婚要经有关部门按照我国《婚姻法》核准后签发的结婚证.男女双方人手一份。结婚证是婚姻合法的有效证明。也是结婚后男女权利地位的象征。与结婚相对的则是离婚,如果已婚者离婚就要按照规定,经上述部门办理离婚手续。在准予离婚时则要签发离婚证。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样法律效力。然而.在旧中国曾有过以男尊女卑为背景的休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