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六朝出现了许多新的诗型和诗歌母题,"赠答诗"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建安是赠答诗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建安赠答诗的艺术风貌中深切体现出"风骨"等许多特定的质素.建安诗人在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对赠答诗多有开拓之功,为后世赠答诗的写作创立了典范.建安以后,中国赠答诗形成了一种类型,并盛兴起来,影响了整个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2.
依据赠答诗中思想感情的转移,可将魏晋赠答诗的嬗变轨迹分为三个阶段:建安时赠答诗中交流沟通与个体抒发并重;西晋于谀美颂德之外,出现淡化交际应酬、倾向于个体抒情的赠答诗;东晋赠答诗则将交际重心置于体玄悟道.  相似文献   

3.
以建安七子和三曹为核心的邺下丈人多宴会赋诗,互相诗赋赠答,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学创作团体--邺下文学集团.邺下文学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其创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唱和赠答.邺下文人们的诗赋交往使他们的作品多了些歌功颂德的内容,促进了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使邺下文学在文以气主导下慷慨悲凉诗风与华丽诗风并存.  相似文献   

4.
秦嘉和徐淑美好的爱情情愫及知己的感恩情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们的爱情传唱和诗文赠答始终是我们陇中地区乃至整个甘肃文学史上的骄傲,他们的赠答诗更是情感动人。  相似文献   

5.
秦嘉是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代表性诗人,其《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妻徐淑《答秦嘉诗》以真情叙本事,深婉细腻,彰显才情,在女性诗人群体中有其历史地位。秦嘉、徐淑开启了中国古代赠答诗的先河,是建安时期乃至后世赠答诗繁衍兴盛之滥觞,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顾亭林为清初遗民诗人的代表,其赠答诗同样贯穿着抒写家国之感、表现民族气节的遗民诗主题,同时,其赠答诗的思想内蕴又随着赠答对象及自身经历的变化表现出一些差异。而作为赠答诗这一诗体,顾诗截然不同于那些应酬色彩浓厚的赠答诗,其中涌荡着“金石气”、“真气”,甚具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曹植是我国建安年间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继承先秦《诗》、《骚》的优秀传统,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极大地丰富了诗赋的内容和形式,影响深远。以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为研究稿本,以黄节先生的《曹子建诗注》为参考资料,以曹植的赠答诗《离友》为入手点,试剖析曹植赠答诗的部分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8.
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诗型。汉代出现了成熟的赠答诗歌,在赠答诗的发展史上,所占据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9.
韩芬  黄鹏  韩蓉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13-115
宴饮之风,始于先秦,至春秋时代,于宴饮之际赋诗的风气下产生席赋诗,对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六朝时期,宴饮之风大盛,产生了大量的赠答诗作.通过对六朝文人为诗而宴的宴饮之风和文人席间赠答唱和的分析,找寻六朝宴饮之风与六朝时期赠答诗兴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陈后主为太子和继皇位后,以他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文学群体,他们把娱乐情性、集宴赏乐等作为文学创作感兴的条件。其文学群体的文风受宫体诗风的影响而呈现出浮华侧艳之风和细腻婉约之致,受其诗歌创作的集体性、欢娱性的影响,其文风亦展现出滑稽娱情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阿来的诗歌创作,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和读者的重视.但诗歌却是阿来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后来创作的重要开端.本文主要以他的诗集《梭磨河》为蓝本,探讨阿来诗歌创作的母题.阿来在诗歌中书写了藏地生活和文化,抒发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热爱,继而藏地书写成为阿来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母题.  相似文献   

14.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可贵主张。从他所生活的时代、经历和政治思想等方面可知其这一主张提出的根源。《秦中吟》和《新乐府》更能具本体现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动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南朝帝王多数擅长诗文,而且在文人集团当中充当领袖的角色,引导着南朝诗歌的发展走向;所作诗歌题材较为广泛,语言精致,风格轻柔,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般文学史多从艺术角度对周邦彦作词史上“集大成者”的简单定义,本文通过对周邦彦词作题材、情调与语言的考察,认为在宋词通俗化的道路上,周邦彦是一位代表性的人物。进而从市民意识的更新、文学式样的创造、雅文人的心理三方面探求了时代对清真词通俗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朝乐府民歌和南朝文人艳情诗如一枝双秀 ,大规模集中地放肆地描写女性 ,在中国文学史上尚属首创 ,为中国古代女性题材文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卞之琳创作成熟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探析其与立体主义绘画之间的关联,从卞氏诗歌中体现出的立体交叉的时空观、独特的相对意识、灵活的视角转换、奇妙的意象叠加和拼贴艺术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得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明显受到立体主义绘画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潮诗”运动曾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对新潮诗进行艺术形式及意义内容上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新潮诗”虽然锐劲十足,却缺少传统的支撑,显得“没有意义”。尽管理论界从后现代主义为它找理论根据,它还是很不争气地匆匆衰落了。这一现象说明,文学艺术的生长和存在是有其自身的文化土壤和艺术规律的,盲目模仿或故弄玄虚,都不可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封常规语言使用规则的偏离,以此来实现文学价值的前景化,传递其特定意义,或者说是传递交际意图。前景化和交际意图的传递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文学作品虽不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口头会话,却是作者和读者内心的文字与思想的无声交流,因此Grice和Levison的会话原则在诗歌中也可以用来分析交际意图是如何传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