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明几何命题,传统的学习方法是,先分析题意,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然后再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尽管积极参与,但仍被束缚了手脚,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得不到培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为克服上述不足,笔者设计了如下一堂探索学习课.教师给出问题:1.任意画一个等边△ABC,作AC边上的高BD,求∠CBD的度数.2.画等腰△ABC,使AB=AC,∠A=50°,作AC边上的高BD,求∠CBD的度数.3.画等腰△ABC,使AB=AC,∠A=90°,作AC边上的高BD,求∠CBD的度数.4.画等腰△ABC,使AB=AC…  相似文献   

2.
证明就是从命题的题设出发,通过推理来判断命题的结论成立,学习几何必须学习证明。一、证明的一般步骤(1)仔细读题,领会题意,分清题设和结论; (2)根据题意,画出正确图形,并在图上标注字母和符号;  相似文献   

3.
深度学习是开展素养导向学习的一条路径.素养导向的高考命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因此要立足深度学习开展课堂教学.基于高三复习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提高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尤其需要深度学习.笔者以一道高考题的深度探究开设一节研究课,立足试题的解法探究、变式探究、联想类比等,探索高三复习教学中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4.
数学中的反例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但是又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也就是一种指出某命题不成立的例子.反例运用在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两类题型中比较多,如果要想检验一句话正确与否,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个满足该命题条件的反面例子来证明这句话是错误的.在数学发展史上,恰当地反例推进了数学前进的步伐,反例和证明在数学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数学的探究学习主要是提出证明过程和构成反例,一个数学真命题需要在所给定的条件下,运用严密的方法以及逻辑推理来得  相似文献   

5.
试论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数学科学探究包含两个层面:数学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程序.数学探究教学是对这两个层面的模拟.数学探究教学的基本过程中的环节主要是:问题的提出,建立猜想与形成命题,科学解释与证明,评价与交流应用.每一教学环节有各自的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研究自然界、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将其借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便是探究性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近年来高考命题也朝着“探究性学习”的方向发展,最常见的就是“探究性实验”型题目。本文介绍以“探究性实验”立意命题的思路及学生易错分析。  相似文献   

7.
"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小学数学的课堂.然而根据日常的观摩听课、备课指导等教研活动,笔者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课堂教学忽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忽视活动主体的体验性、忽视活动内容的探索性、忽视活动过程的开放性等,使得探究活动材料被限制、探究活动步骤被包办、探究问题思考被约束,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烈、探究思维不活跃、个体体验不丰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现、个体生命活力得不到充分焕发.那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呢?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  相似文献   

8.
浅议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中生物授课过程中简略的语言和固定的程序限制了学生的深入探究,学生无法真正完成对生物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真正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不到培养.而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运用探究性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反思是教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探究问题其中的题意、解题过程和答案,形成自己对问题新的理解,才能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建构超越已有信息之外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人在结题的“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及其案例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编写和收集了很多个教学案例,现进行简单分类和例举阐述,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类型和方法步骤,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及高考的命题变化。  相似文献   

11.
徐满霞 《湖南教育》2005,(18):35-35
一、学生的学习真的自主了吗?为数不少的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学生是“教学之本”,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若是教师包办从教学目标到探究问题的设定,课堂的生成性完全被教师的预设性代替,那么,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个性也得不到张扬,整堂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实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人人参与、生生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大班化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以合作探究型网络学习模式(WebQuest学习模式)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必然发展。经过一学年的实验,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等试验手段,证明WebQuest学习模式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能力定位】初中阶段的作文以命题作文为主 ,命题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审清题意 ,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关键。一般地说 ,审清题意必须符合三个要求 :“准” ,就是准确理解命题意图 ,把握文题的限制条件 ;“深” ,就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在文题充许的范围内多角度拓展和丰富题意。【要点阐释】审清题意的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揣摩命题意图的能力每道优秀的命题都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揣摩命题意图 ,就是分析命题者“为什么命这个文题” ,探究命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善于揣摩命题意图 ,写作时才能深谙“行情” ,投命题者“所好”。命题的…  相似文献   

14.
实验探究活动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这类试题命题形式新颖,选择素材陌生度高,但基础知识或原型实验来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在解答实验探究类试题时要①通读全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②回归教材确定知识点;③细心分析明确题设意图,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图).  相似文献   

15.
平面几何推理论证的学习疑难集中体现于探究证明思路的辅助线过程.数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去发现辅助线,随着教学的步步深入,最可取的无疑是带领学生理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探究平面几何命题证明中辅助线方法的技能技巧:寻找图形相关要素的"替身"、建立条件与条件及条件与结论之间关系的"中介",从而帮助学生自己得到平面几何命题证明中需要的辅助线,体会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依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设计成为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表现出多种学习形态。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均应以探究的实效为目的,即让探究活动充满学习意义。本文是运用指定命题探究活动与学生自主命题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酶的特性”问题的一个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7.
刘传根 《考试周刊》2013,(8):135-136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安徽省近年地理高考命题中,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成为命题的素材。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学到真正有用的地理,作者对如何展开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做了一些探究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证明是较为常见的,一般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直接证法就是从原命题所给出的条件出发,结合各种定理、公式或者法则等,通过推理和证明获得需要的结论.而间接证法就是指通过证明与原命题等价的命题来推断原命题成立.这种方法一般适应于原命题不易直接证明的情况.其中反证法就属于间接证法之一.下面结合具体的例题来介绍一下在两直线平行条件下反证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命题的证明     
证明就是从命题的题设出发,通过推理来判断命题的结论成立.学习几何必须学会证明.一、证明的一般步骤(1)仔细审题,领会题意,分清题设与结论;(2)根据题意,画出正确图形,并在图上标注字母和符号;(3)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分别把题设和结论写在“已知”、“求证”的后面;(4)探求解题途径,书写推理过程。其中第(1)、(2)两步是正确解题的先导,如果不理解题意,图形画得不正确,或把一般图形画成特殊图形,那么第(4)步就无法进行或导致证法错误。二、推理必须有根有据,因果对应例1如图1,请填写如下四组结论的理由:有…  相似文献   

20.
<正>集合是数学体系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之一。有关集合的综合题是一种常见的考查形式,需要认真理解题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同时注意逻辑的严谨性。本文就2015年高考真题理科数学(浙江卷)选择题目中第六题的相关证明进行了探讨,重点给出了命题(2)的两种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