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有益的启迪,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一日活动包含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其中,教学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显性表现方式,长期以来倍受幼教工作者重视。随着对"活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学生活化、游戏化的认识,将课程渗透进一日活动中,以隐性的表现方式促进儿童更加自主、自由、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试图从实践层面介绍课程变革中教学形式、方法、策略及学习环境改变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3.
朱延姝 《教师博览》2023,(36):16-17
幼儿游戏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要始终以幼儿为本。游戏不仅是幼儿的认知方式、活动方式,还是幼儿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教师要开发游戏化课程内容,打造游戏化课程时空,引导游戏化课程互动。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化课程与学习活动实践的过程中,要回归幼儿立场,努力让活动贴合幼儿心灵,提升幼儿活动的品质。只有引导幼儿全面、全程地参与活动,才能真正让幼儿积极主动、自由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4.
主题活动游戏是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区域游戏作为集体活动的拓展与补充,已成为目前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活动形式,前者主要是通过某一明确主题来进行相关游戏活动的设计,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接受,而后者则是强调在某一区域内,由儿童自行选择游戏活动进行游戏。这两种游戏活动都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教学中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效果,激发儿童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6.
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需要组织好幼儿的游戏活动。而游戏的实施路径是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方式,游戏实施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种:自由活动的实施路径、教学游戏的实施路径和游戏生活化的实施路径。三种游戏的实施路径共同构成了幼儿的游戏生活和儿童的文化,重视游戏的实施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型课程。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  相似文献   

8.
周学松 《山东教育》2004,(31):51-5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与教师以往熟悉的思想品德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因此,正确理解课程活动性特征,灵活设计学生可直接参与的活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成为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苗雪红 《学前教育》2004,(11):14-16
人类个体发育有着漫长的不成熟期,通常称之为儿童期。在这一时期,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基于活动需要儿童之间自主交往结成了游戏群体,即自然游戏群体。作为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游戏活动实现了对儿童与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双向建构:既建构群体交往关系结构,整合多极主体的交往共同体,又建构参与游戏交往活动的  相似文献   

10.
一、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佳载体和方式任何一个幼儿都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幼儿的生长和发展之中。哲学家马丁·海德格指出:“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件也明确提出: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必须体现“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性成长,构建幼儿园特色课程,幼儿园可以实施民间儿童游戏课程。民间儿童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还需要相应实施路径。民间儿童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可以通过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各领域教育活动、区角活动、幼儿自由活动等途径来实施。  相似文献   

12.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以"生活"作为幼儿园行为课程思想建构的基点,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强调儿童的实际行为,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指出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尊重儿童,使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也强调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不仅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当前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14.
<正>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幼儿园课程注重游戏与教学同步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与儿童自主性的需求,根据孩子自身特点与需要选择合适的游戏活动,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游戏中加入理论课程知识学习,促进幼儿在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游戏能给儿童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具有自主性、假想性、社会性等特点。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元素,创造丰富的游戏环境,引导儿童开展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陈鹤琴先生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为主体,培养创造力和研究精神,充分利用周围科学环境,重视幼儿的科学实践活动,注意教学的整体性、游戏化和多样性。当下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时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存在诸多问题,基于陈鹤琴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应在目标设置上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上以自然科为主、活动实施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育方法以游戏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8.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每个儿童的成长都伴随着游戏,游戏在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与学习活动密不可分,游戏随着学前儿童的兴趣而展开,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了精神享受,也构建了文化世界。教师只有明白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内在联结,才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本文旨在说明儿童游戏和学习的关系,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指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体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激发儿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  相似文献   

20.
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一种主要的课程模式,在主题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都需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在其中积极融入地方文化.具体而言,主题活动的主题应该关注地方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现实生活,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指向园所文化和儿童文化的共建,在实施过程中则要注重以游戏等形式促使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