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创始人。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动机,是为了证明“白话语词”也可以入诗。不过,后来胡适所提出“诗体大解放”的理论实质,却是“打破中国传统诗歌形式”。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之中所列举的众多传统白话诗人的诗歌作品,证明了白话语词可以入诗的观点,同时证伪(而不是证明了)他的“诗体大解放”的诗学主张。胡适不能区别“白话语词入诗”和“诗体大解放”的两种诗学主张的不同学理,源于胡适对于白话概念的模糊认识、以及他对于白话诗概念的两次不同定义。  相似文献   

2.
作“多相成分”(“面具”)问题是巴赫金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的一个思想主题,是巴赫金诗学理论的形象性代名词。通过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联系《巴赫金全集》中的相关论述,本发现作在他的诗学中共有六重身份,且它们又都与特定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这一学说是我们见到的研讨作问题最复杂的理论,反映出巴赫金建构诗学理论的独特方式和他意在探索“自上”与“自下”方法结合可能性的独到尝试。所有这些内容,尤其是方法论的间际关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变风变雅”是传统诗学术语.由汉儒提出后.作为一种诗学型态,表示的是社会时代变迁与诗人生存感受的绾合.反映的是在诗学精神修养中的经世思想,以及其中应有的对诗人主体“内质”的要求.在近代陈衍的诗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定和重视.并成为他的诗学观念的认同取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时间在翟永明前后期诗作里的不同作用入手,分析了翟永明早期作品与晚近作品的一些重要特质。论文认为,翟永明的诗作有如下变化:从独自到戏剧性,从“我”到“你”尤其是“他”。这些转变充分说明了时间在一个诗人身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通过对魏晋至北宋诗歌作品的系统评论,疏凿微旨、泾渭分明地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主观以“诚”为本,即“诚”是诗歌创作之根本;他主张以“雅”为准,即“雅”是诗歌风格之标准。  相似文献   

6.
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言志”时代。《舜典》之“言志”产生于祭祀过程.“志”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志”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志”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志”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志”排斥主体之情,“志”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7.
在创新实践中,宗白华遵循兼具西方“理智”精神和中华传统的“元学”精神的理路建构起他系统化而深具民族根性的形上诗学大厦:从论述艺术主体、艺术本、接受与世界(“道”)之间的关系中将生命的广大境界和宇宙的奥境统一于其独特的美学感悟。宗白华形上诗学体系的内在精神充分体现出宗先生对中华学术千百年来寻觅宇宙人生奥秘之“道”的穿透性领悟。  相似文献   

8.
叶适论诗,主张“德艺兼成”,他将《诗经》作为“诗德”的典范,而以唐诗为“诗艺”的楷模。叶适所尊崇的《诗经》的“中和”风度和藉物寓意手法,可以作为诗歌的两个审美标准,而四灵以晚唐为法,这两方面的美学追求契合了叶适的诗学理想。但随着叶适晚年经世致用思想的成熟,他又倾向于将诗“德”作为比诗“艺”更高的诗学要求,故而对一味精求诗艺的四灵亦有所不满。  相似文献   

9.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从创作对象的角度来说,倡导缘物而感;从作者主观方面来说,提倡寓情写意;从主客观合一的作品层面来说,倡举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审美境界。通过对“兴”的考察与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的心物关系与灵感理论的基本特点。不仅诗兴活动是中华民族对待心物的审美态度在诗学精神中的升华,而且中国诗学精神本身也正是通过“兴”这一重要范畴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1.
费穆“新的电影的观念”是电影本体的自觉。他提倡淡化戏剧性,主张“素描地为人生画一轮廓”,这也是民族诗学的张扬。他强调影片“空气的布置”,注重在使用现代创作技巧中把握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2.
“神”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美学内涵涉及创作、作品及鉴赏批评等多个层面。文章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从“神”字的起源出发,阐释“神”范畴在作品中的美学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从客体方面,启示着一种生命生成的宇宙精神;从主体方面,表现为充满生命动感的人格基质。而它最终的诗学意义,在于超越主客对立,以整体的人格结构,化合宇宙生命,昭示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因此,我们应从以往的“表现”理论,转换一种新的视角看中国诗学:即整体显现。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古典理性诗学衰微,“体验”与“梦想”作为“不可再现”的生命奥妙在诗学论域扩散、蔓延,导致后理性诗学的崛起。“体验”是生命的盘桓流连,归属于意义又流亡入时间,是存在的关联又是存在的断裂;“梦想”是超越、否定、流亡的精神力量,它建构而又消解,返本归根而又向上超越,体现着人类本质的自由与万能  相似文献   

15.
覃倩 《现代语文》2007,(8):47-48
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是一曲杰出的生命之歌,至真、至善、至美。本文从《边城》中的“人性美”“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两个角度品读从文先生的经典,并试图从《边城》中探寻西方文化对从文先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余钢 《现代语文》2009,(10):61-64
王夫之诗学中“以意为主”的“意”具有多重含义,其倡导的“以意为主”之说中的“意”指“意兴”、“意趣”;其反对的“以意为主”说之中的“意”指的是一种离开实际感受,从书本、议论中得来的抽象的思想。王夫之论诗“以意为主”的美学意义是重在感兴,强调心物合一后所产生的“意象”,以组合、缔造作品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余钢 《现代语文》2009,(8):61-64
王夫之诗学中“以意为主”的“意”具有多重含义,其倡导的“以意为主”之说中的“意”指“意兴”、“意趣”;其反对的“以意为主”说之中的“意”指的是一种离开实际感受,从书本、议论中得来的抽象的思想。王夫之论诗“以意为主”的美学意义是重在感兴,强调心物合一后所产生的“意象”,以组合、缔造作品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嵇康是一个魏晋时期的缩影,他融合了时代的纠结.因此,要了解嵇康接受诗学,必定要从他的时代出发,从他的文化背景说起,探寻不同的文化思想对他的接受诗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时儒学式微,道学复兴,玄学兴起,不同的文化背景促使嵇康形成了多元异质的思想特性,使他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嵇康通过比较、综合儒道思想,确立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玄学思想,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他的接受诗学,肯定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和接受对象的独立价值,并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予以论述,致使其文思缜密,便于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梦想的诗学——试析加斯东·巴什拉的想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内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加斯东·巴什拉重建想象与感知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以诗歌意象本体论为核心建构起梦想的诗学。他提出与传统的理性主义本体论截然相反的非理性的形而上学,即梦想的形而上学:“我梦想,故世界像我梦想的那样存在。”巴什拉的梦想理论呈现出他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想象观,同时折射出审美的本体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先生与丈夫萧乾合译的乔伊斯名著《尤利西斯》,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推崇,也是文先生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文先生提出翻译需遵循“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理论,主张译文在意义、通顺和文体3个层面尽量忠实原文,并在《尤利西斯》译文中身体力行,很好地坚持了自己的译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