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少年求学时代我学过很多课文,许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甚至忘得一干二净,唯独对她——《少年闰土》还记忆犹新。一捧起《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我便爱不释手。只因它可以带我回到少年求学时代的那一段经历,也可以让我回味在农村那段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少年生活。那时教我语文的谭老师是我一生都难忘的一位老师。他讲《少年闰土》时讲得十分有趣,当讲到少年闰土经历的趣事之时更是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我们都陶醉于少年闰土的趣事之中。这是因为我们当时农村的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开课)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少年闰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少年闰土长什么样吗?咱们玩个“猜猜看”游戏,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了三个人物画像)。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个是少年闰土呢?生1(没等老师叫名字,就抢着说):第二个。生2:第三个少  相似文献   

3.
《少年闰土》一课努力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努力使课堂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刘颖姣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3.学会用一定的速度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的特点。4.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感情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一提起少年闰土,在老师的脑海中就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出示多媒体图片)。在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  相似文献   

4.
开心巧克力     
《科学启蒙》2008,(12):56-56
熟透了在语文课上,小刚打起了瞌睡。这时,语文老师在讲台上高声地问道:"今天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有谁能说一下鲁迅和闰土的关系?"恰好,语文老师点了小刚的名字,他慌慌张张地站起来回答:"他们……他们……熟透了!"  相似文献   

5.
备课历程 八月初,在贵阳赛前培训会上,我“幸运”地抽中了《少年闰土》。之所以说“幸运”,原因有三:第一,我特别擅长教情感性强的课文,而鲁迅作品历来被中小学语文老师视为“拦路虎”;第二,《少年闰土》篇幅太长,难处理;第三,新教材触碰的人少,容易创新。《少年闰土》却是传统课文,创新难!可大局已定,我只能面对现实,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备课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读了《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年第10期林志明老师的《对话"编者意图"》一文,笔者赞同林老师文章中结尾的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但对文中谈及《少年闰土》教学时选择"教闰土"而不是"教鲁迅"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林老师是站在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角度来看《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的。  相似文献   

7.
姚雯 《山东教育》2007,(1):54-54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是《少年闰土》的一个难点,要学生理解“四角的天空”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些抽象。学生不明白饱读诗书,锦衣美食的少爷怎么会不知一个农村的少年?往往在这部分的处理上,老师们容易就词解词,而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熊海滨老师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却将此难点教在无痕处:  相似文献   

8.
贵 1998年第12期登了施茂枝老师的文章《是“这里”还是“那里”》。文章认为:《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说的“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两句中的“这里”一词是作者的笔误,应该改为“那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故乡》的主题时,老师们无一例外地会讲到少年闰土和水生的形象对比。  相似文献   

10.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导什么?怎么导?现以《少年闰土》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导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对突出文章的主题,表现文章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少年闰土》一文,是以所写的人物作题目,我们从题目知道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少年时代的闰土.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提出:大家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孩子?有的说想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怎样写的?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课义.他们带着问题学,目的明确,自主研读,学  相似文献   

11.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  相似文献   

12.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李胤昕 《考试周刊》2011,(49):68-68
课例重现:钱梦龙老师教《少年闰土》一课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插嘴问:"跳鱼有几只脚?"钱老师当时不知道,换作我们,可能是先询问是否有人知道,但钱老师坦诚:"我也不知道。"才问:"同学中有人知道吗?"同学也说:"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方利明老师:您来信谈及小语九册《少年闰土》一文中“猹”字的读音,《新华字典》,中小学语文课本均音“zhā”,而《辞海》、《现代汉语辞典》则音“chā”。询问这个字究竟应该怎么读。现试复如次,供参考。《少年闰土》是由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改  相似文献   

15.
动感蒋鸿民     
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谁最搞笑?谁最博学?谁经常惹祸而又大胆去承认或顶撞长辈?当老师踏入教室,班级热闹得像菜市场一样的情形被打破了。蒋鸿民!蒋鸿民步履蹒跚地走向讲台,你刚才干了什么?黄老师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必读课文,是<少年闰土>学习的延伸,两篇课文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笔者以<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教师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水生年龄的描写和说明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故乡》中在叙述了“我”和闰土少年时的一段交往后说:“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当文章写到闰土带着他儿子水生来到“我”家时,又说:此时所看到的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将近三十年前的闰土是十多岁,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呢?从这两处说明看  相似文献   

18.
五年制第九册、六年制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它通过“我”对三十年前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爱慕、敬佩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开头便在读者面前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我”记忆中闰土的形象(第一段),接着按相识(第二、三段)、相谈(第四段)、相别(第五段)情节展开。现对本文的教路作如下的新探: 一、开门见山,直触情节(学第二段): 1.“我”与闰土是怎么认识的?用“因为……所以”说  相似文献   

19.
《少年闰土》(五年制第九册23课)逦过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作者把少年闰土夏夜月下在海边西瓜地里刺猹的生动场面,作为特写镜头安排在文章的第一段,说明闰土跟“我”讲述的“看瓜刺猹”的动人情景至今不忘,以至在若干年后,闰土看瓜刺猹的英武形象仍然深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