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80后”,简单说来就是指一批出生于80年代、正在尝试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80后”现在在写作领域里崭露头角的,约有百十人,经常从事写作的大约有千余人,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网站“苹果树中文原创网”,签约作者近两万人。这样庞大的一个写作群体,总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这如果说不是一种冷漠,至少也是一种失职。他们的市场占有率之大和读者受众群体之多,也是相当可观。北京的开卷图书研究所近两年的图书市场的调查表明,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占有整个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10%,而现代和当代的作家作品合…  相似文献   

2.
从《萌芽》杂志的少年写作新星到当下正红的“80后”写手,1980年代出生的这样一批热爱写作的孩子现已长大成人,但是他们仍在以“青春”的名义书写着,打着“年少”的旗帜改变着当下文坛的文化气候。他们在同现代传媒、市场的亲密接触中以自己的反叛性姿态,谱写着一个“易捧不易评”的“80后”神话,在新世纪里已构成一个“断裂”性的文化事件。如何认识与阐释这样一个“断裂”性文化事件是当下批评界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南方文坛》、《文艺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山花》、《萌芽》、《理论学刊》、《南方都市报》、《中国图书评论…  相似文献   

3.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80后写作”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存在。“80后阵地”栏目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80后”青年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更好地领悟文学知识,如果同学们对本版有好的建议或想法,欢迎提问和讨论:saibeiyaowang@163.com或写信到本杂志社与“80后阵地”联系。版主:塞北药王  相似文献   

4.
“80后”这个写作群体一直呈现出两种写作类型,其一即架空历史的想像写作,譬如玄幻、悬疑、盗墓、穿越等写作风潮,另一种则是情绪化的私人写作。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一批“80后”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浮出水面,《交易》、《手腕》、《七年之痒》、《亲人爱人》、《纸婚年》等代表作品更是销售火爆,引领了市场风潮。这些“80后”为什么会作出这种选择呢?对此,《交易》和《手腕》的作者欧阳娟承认,这和她的经历有关,“我很早就参加了工作,  相似文献   

5.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提出“躯体写作”的本意在于强调“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嵌入世界和历史”,以摆脱男权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界定。而在80年代市俗化的时潮下,“躯体写作”被当作一道欲望化“风景”的商业动机。面对“躯体写作”被利用、受诋毁,我想在此为“躯体写作”正名。女性写作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匿名状态终于浮出表面。今天在女性写作、女性主义写作炒得沸沸扬扬时,用身体和乳汁写作的某些所谓“躯体写作”令人瞠目结舌。80年代以来,性在文学中不加掩饰地出现,到90年代挺进为“身体写作”,毫无顾忌地讲述女性的欲望,描写…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写作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进入了一个“自觉——兴盛”时期。本文从“写作理论研究与发展”、“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对近20年来写作学科的建设成就。作一“梳理”与述评.以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对写作学科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论"80后"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两方女性主义批评提出“躯体写作”的本意在于强调“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嵌入世界和历史”,以摆脱男权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界定。而在80年代市俗化的时潮下,“躯体写作”被当作一道欲望化“风景”的商业动机。面对“躯体写作”被利用、受诋毁,我想在此为“躯体写作”正名。  相似文献   

9.
[话题引入]不知从何时起,“80后”作为一个符号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似乎是数位少年作家的崭露头角,让人们开始注目“80后”的吧。“80后”,顾名思义,就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  相似文献   

10.
语文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作为体现语文能力的写作也是如此。它应是学生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应是学生作为生命主体自由、自主的活动,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极其痛苦与厌烦的负担。那么症结伺在呢?我们是否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只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写作的根本目的所在。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来对待已被我们逼人困境的写作教学——教师由“全知全能”的指导者、命令者转变成学生的真诚平等的“聆听者”。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1)
有这么一句话,第三世界的写作都是寓言写作。寓言写作是追寻“普适性”的写作,是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理解。我们当前的童话或寓言的写作更多的是对“民族性”的强势文化的趋同和探讨。川端就是最好的例子,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平衡。经常发现有很多人在说到童话寓言时,常说这篇童话、寓言很真实或不  相似文献   

12.
迁址启事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3.
林忠港 《中国教师》2008,(10):34-36
<正>所谓"80后"青春写作,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现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行为出格,思想反叛,精神早熟,这是个性化历史进程的折射和多元化时代潮流的观照。"80后"写手作为一个群体,拥有众多的"粉丝",以偶像的姿态活跃在当代独特的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14.
韩寒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中的最早一座“丘陵”,文学创作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相比之下,其他“80后”写手有着更多的或显或隐的、各式各样的不足与硬伤。这样,“80后”写作形成了韩寒独大、众星烘月的格局。这种格局是否能够被其他写作者打破,仍然有着很多变数。超越韩寒,是“80后”写作进一步成熟、取得成就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主义“本质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观,即“原生态真实”。为了表现生活的“原生态真实”,“新写实”作家主张在创作时对生活本真进行“还原”。并提出了“零度写作”策略。“原生态真实”是消解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写作的一种策略,是对现实主义“本质真实”的反动。从文化角度看,“原生态真实”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文学真实观上的反映,因而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诗坛流派林立,纷争不断,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流派阵营,它们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价值立场上相生相克并形成两股对抗力量。“知识分子写作”强调的是“智性”以及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民间写作”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注重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17.
曾经名噪一时的女性写作正趋向一种边缘化停滞状态,出现了高原现象。《十月》杂志联合学者、作者形成三者合力,共同推动一种新的女性写作,试图提取当代女性在社会关系中表征出的女性境遇与女性力量,客观推动女性写作走出高原。而这场被动性文学实践的结果反而为女性写作的高原现象暗指了缘由:内部的跨性别写作追求与外在力量的规训使众多女性作家先后转型,实现由“启蒙”到“守望”的姿态调整;女性写作本身含混不明的边界使其在拒绝将“个人化写作”作为代名词的同时,又有主动贴上“社会性”与“非虚构写作”标签的嫌疑;由“被推动”至“被引导”,女性写作始终限定在一种圈子里,以一股有限的力量进行一场独语。  相似文献   

18.
对语言的好奇心和探究冲动是20世纪80年代后几代诗人的一种基本姿态,其中,意象化作为一种极具传统力量的语言形态,一直影响着—代代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写作方式。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足迹,充盈着生命的呼吸。自称“以词的灵魂写作”的立陶宛作家米洛兹说过,他总是感动于每一个词的生命热量,比如当他写到“爱”时,便因为“爱”这个词所包含的神圣、温暖、纯洁、无私、完美等精神元素和象征意义而热泪滚滚。显然,他是看到了语言自身的神性和诗意力量。意象作为—种“语言”,恰恰在于通过一个词或一系列词,发现并凸显词本身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顾连梅 《江西教育》2006,(20):26-27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人性化的师生共同学习,日益成为现代学校的文化形态。针对学生将写作神秘化、抽象化等偏差认识而提出的“生活写作”,其实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是师生个体生命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将写作作为个人生活事件,在写作中加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使写作成为自我精神成长的必由之径。“生活写作”倡导在“生活中写生活”的写作理念,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一、认证审美恢复期的病弱胚芽“80后”这一代写作者已经逐渐分流,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张悦然,正在用自己的文字提醒批评界:他们在迅速成长之中。“80后”是一种有机的文化构成与审美构成。研究者用自己的话语系统制定了一些标本,但他们已经被“80后”的自我成长取消(或是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