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职技高师院校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有效服务"三农",既是走教育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需要,又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文从介绍选派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挂职担任村科技副主任(即大学生"村官")活动入手,引发对职技高师院校服务"三农"的思考,并对职技高师院校服务"三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目标的明确、课程内容建设、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有助于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自我同一性的构建过程体现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仁"的积极思想蕴含着探索认知和发展自我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肯定这种内驱力的生成能使人的美德与善端获以再制.在女大学生中开展以认知重组、积极体验与表达、道德意志的优质培育等为内容的积极心理教育,是从个体体验、道德培育、群体特质生成等角度引领女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全人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格心理学"作为公选课和专业课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两者之间的差异."人格心理学"公选课以自我认知为核心,以"我是谁"为主线,从生物遗传基础、人格基础、文化基础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角度组织课程内容更能突出其作为公选课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赏识教育推广者周弘老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的心灵看到生命的光明,为孩子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具有受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教师应努力营造暗示的氛围、平台,有效诱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决定人生幸福和生命质量的个人内在智能构建不断扩容、积极强化.探索长期运用"幸福账本"是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之一,追溯"幸福账本"成为落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灵家园"的行走轨迹.  相似文献   

6.
王璐璐 《文教资料》2008,(22):75-77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心理因素在技能生成的全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论述双排键电子琴演奏练习一般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技能生成"高原期"的形成原因,并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利用心理调适的方法,解决双排键电子琴练习中应对"高原期"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的提出,反映了国人参与世界竞争与挑战的意识,体现了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将"根雕式"教育方法与"雕塑式"教育方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利用实验"故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故障",运用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论述了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出现的"故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自主的新形式--课堂"超市".所谓课堂"超市"是指在教育教学大钢的规定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指导而进行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课堂上开"超市",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随之增加,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自然形成一种自觉、健康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黄艳芳  刘志军 《教育与职业》2021,997(21):103-107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都是为推动职业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基础性、通识性教育.从逻辑上看,两者理应能够发挥同构共生、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是两者一致性教育目标、追求创造性劳动是两者融通性教育内容、开展实践育人是两者共同性教育方式.但具体实施起来,两者的有效协同也存在着育人目标分化、课程设置固化、实践过程虚化等现实困境与难题,对此可以通过设立进阶式的教育目标、构建呼应式的教育内容、实施贯通式的教育方式等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基于积极心理学、幸福教育等理念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经验,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心理味"应包括"专业味、互动味、情感味、沉浸味和生成味"等"五味儿",据此构建了由五大维度和15个观测指标组成的心育课评价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观测记录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3.
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倡"通人"教育,追求"尊德性而道问学",追求"身通六艺",其精髓是"人文教化".儒家"通人"教育思想启发了我国早期大学建设者,促进了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15.
孔子提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命题,以"乐"指称了师生关系的理想形态."乐"是指以"悦"为前提的、师生双方在交往活动中的交互性情感体验,本质上表达了师生"道"之相遇.儒家师生之"乐"表征了一种朝向生命共生的师生关系形态,师生双方同时兼具主体与客体之双重属性,以"道"为中心形成由互动而联结的生命共生体.就价值取向而言,师生之"乐"彰明了教师之"乐"的主导性,以"师"与"道"的内在联结为前提与根据,从而确证一种基于共识的教育性.就对他者性的确证方式而言,师生双方与"道"的真实联结,使二者的互动关系具体展开为道德义务的双向对待,儒家师生关系由此表现为对称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6.
鲁兴虎 《文教资料》2008,(9):103-105
"差生"问题是我国目前客观存在并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给予了关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文论述了国内"差生"问题的研究历史和概况,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差生"问题的未来研究趋势和走向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对"职技高师"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职技高师"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职技高师"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职技高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要求.文章阐述了"职技高师"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加强"职技高师"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指出了落实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乐  张乐 《教育研究》2021,42(11):107-118
一直以来,乡村存在一种"逃离"自己生长土地的倾向.大学作为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心"源源不断地将乡村学生输送到城市.为了追问"上大学"背后的"离土"动机如何通过教育变为现实,分别选择"出走前"、"出走中"和"出走后"三组教育群像进行"画图",基于"行为原因——影响因素——结果反思"的逻辑,深描"上大学"在教育时间线上如何影响乡村学生的"离土"选择.研究发现,乡村学生在教育的鼓励和"不支持"下,通过务实规划和环境提示做出"离土"选择,同时表现出欣然接受和情感淡薄的态度.总之,教育通过认知、发展和情感三个方面将乡村学生推向城市,而其也可借助"实地化"、"专业化"和"伦理化"在系统内部对"离土"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性调适.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心理学"公共课为例,实践性地探索对分课堂寓于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路径,并评价其应用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而从生态学角度看,该课程是一个由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等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调适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初心"的完整生态空间系统.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生态空间系统的中心,"以大学生为中心"是该教学生态空间系统建构的需要,也涉及培育大学生成为生态发展主体目标任务的实现.对此,该课程的教学应建构"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纠正其生态失衡问题,同时优化其生态空间环境,以提高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