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刘俊峰 《新课程研究》2007,(7):43-43,45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以人为本的。这些年,我们的语文教学却背离了文学的本质,游离出作品文本,去对一些人的既定观念进行诠释印证。一些非常人性化的描写被曲解或任意拔高,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场景被人为的“陌生化”,一些顺理成章的观念被贴上各种意识形态的标签与一般读者隔膜起来。这都是与文学的人文特质、读者的审美习惯、文学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只有老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这充分体现出了教师民主对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近两年来民主教学被作为“课堂质量工程”的四个一级指标之一,对课堂质量的评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原则乃至体制的又一巨大冲击。那么,在具体的课堂中该如何体现教学民主呢?我认为这种民主应突出一个“人”字。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到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一,授课时老师要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  相似文献   

3.
向学生学习     
教学,历来仅仅被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实际上,教学关系应该是师生借助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形成的双向的“教”与“学”的过程,即教师在向学生施教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当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必须冲破头脑中长期形成的许多观念上的障碍,例如“只管教不管学”、“以权威自居”、“不允许学生提出异议”、“不允许学生超过自己”,等等。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审视中小学语教学现状,回应语教学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把“读”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表情达意,还课堂内外以朗朗书声。这是对母语教学本质的再认识,再回归。但是,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之间还是有距离的,需要我们深入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教育观念的日益改变,学教育越来越被提到了重要的层次上来。从新的高中《语》(试验本)来看,学类作品已占了全部作品的70%以上。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学形象,品味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学作品”成为了现在语教学的重要问题。而真正  相似文献   

6.
1997年《北京学》以“忧思学教育”为题,将中学语学教育的讨论推向了全社会。2001年,中学的学教育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后终于告一段落——被明确地写进了课程标准。虽然“语”与“”是否要分科教学的讨论还在继续。但中学语开始有了堂堂正正的学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那么,中学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学教育呢?我想一方面要遵循学作品的阅读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阅读的心理、年龄特点,对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学段应有所侧重。因此。初中学作品教学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从课后练习看学作品教学的“技能化”倾向 学作品的教学是实现语人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学作品教学的人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体现?这些在教学实践中说混乱也不为过。比如某教材7—9年级共选了鲁迅作品9篇,但这些鲁迅作品似乎是被割裂的,学生读了这些作品之后,脑海中只有作品的零星记忆而不是鲁迅精神的熏陶感染。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作品的教学存在着“技能化”倾向,这可以从对教学起重要“规定”或说“导向”作用的课后练习看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郎冬岩 《吉林教育》2006,(10):29-29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学习内驱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生活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相似文献   

9.
当今,全国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力度更大。针对语文教育教学而言.大家都主张语文要回归人文、回归生活。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回想我们语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庖丁解牛”。表面看我们是遵照语文教学规律,逐篇逐段分析讲解。实质是违背了语文教育规律,把文章碎尸万断。老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我主张语文教育教学应该重美读、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目前.一些学校的语文教改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语文教学还是机械地、毫无生机地进行着应试教育。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紧扣“听、说、读、写、用”五个字。进行了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倘若你是一位中学教师,倘若有人问你:“在你的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你最伤脑筋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班上的差生,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的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就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教师私下里在谈论或抱怨:说某某学生如何如何地难教;某某学生以如何如何的“笨”;某某人又如何如何的“屡教不改”等等。言谈话语之中,饱含了对教育转化差生之难、之苦与无奈,同时,也暴露出教师们在教育和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诚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对差生的教育转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班上的成绩和纪律,影响班风班貌,还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学校、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关注和着手解决的大问题。长时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教师对这一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给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后果,教训是深刻的。由于差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与缺陷,在教师、同学的心目中不被看好、不受欢迎,甚至常常遭到排挤和打击,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被“边缘化”、“另类化”,饱受了冷眼与指责。今天,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和一些地区还相当普遍,歧视、指责、辱骂、体罚差生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班级中的差生?又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转化?  相似文献   

11.
一、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上来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应该把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教”与“学”的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数学的教学教育观“数学源于生活,也应该应用于生活”.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  相似文献   

12.
黄琦 《教书育人》2007,(6):101-103
中国广告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二十几年已基本发展规范成熟。随着E时代的来临,广告设计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已发生本质变化,对知识的含义、智力的含义等概念的诠释也发生巨大变化,后现代教学观把传授知识由拷贝转为意义的建构。广告教育观念伴随着知识观的转变,自然也发生着衍变。但是当今高校教育中“育人”这一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过程被空前淡化,作为一个广告教育工作者该怎样直面这样的背景,迎接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应该深度认识广告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13.
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他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模式及策略的制定、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因而,作为当代的教师,应当树立合乎时代进步的现代教育观念。数学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教师自身对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程度所决定。将“数学教育”进行分解,可以形成“数学”与“教育”两个层面,因而  相似文献   

14.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语文的创新教育首先在于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应该明了其人文性特点,以人为本;其次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再次真正改革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导”的艺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学的个体性体验。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书靠“读”,文章靠“写”,还应背诵。我觉得这三点经验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永远成为我们教学活动中取之不竭的宝贵经验。今天,我着重谈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语文学习重在多读”这一观点的一些认识。我认为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冯俊 《湖南教育》2003,(21):29-30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代步伐的加快,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号角的吹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在21世纪初也应运而生了!新的观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带来的是课堂的新气象。但是,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我们如果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把它读懂、读透的话,也可能适得其反: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需要我们在热”中作一番“冷”思考。冷思考之一———从教育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对教师心理产生的冲击波应该说非常大。许多一线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畏惧心理。一些教…  相似文献   

17.
魏荣华 《福建教育》2007,(12):15-16
“读”字经。读书是点亮教育理想的火把,让我们心明眼亮、气定神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还说,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我们教师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坚持每天不问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从“经师”到“人师”之间只有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读书”。教师应该读教育经典名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用心读经典,就如同聆听大师真诚的教诲。由此,我们就可以走近大师,走近真知灼见,逼近教育的本质。大师的智慧足以吹开我们眼前的迷雾,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安抚我们躁动的心。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也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由于对新课改最初的迷惘、茫然,到渐渐的认识、实践及至现在的掌握、运用,经历许多探索,也付出了很多艰辛。所幸的是,经过实践,学校教学工作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新”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目标强力驱动下不断推进,使我们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活动教学”这一新型的教育观念,已被专家和改革家响亮地提出来了,并正在进行实验。作者认为,小学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社会常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常识,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教材中的“说一说”、“做一做”、“讨论”、“活动”等方式,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教师就不应该包办代替,一味讲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看画,让学生自己判断一些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是与非、好与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应用优势,高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实践教学的改革,“教”与“学”关系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