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也出现了对“公共新闻”的研究热潮。确立“公共新闻”的概念,明确公共新闻业与传统新闻业的差异,是这类研究不可或缺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数字公众的崛起深刻改造和重塑了新闻业,但它并非以早期研究设想的“参与式新闻”的方式。现实中,“数字化的”和“情感的”公众主要构成了当代新闻业的“生态环境”,而不是新闻业的“合作伙伴”。面对这一新环境,新闻业进行了不同的创新。这些创新行动表明,新闻业须重新理解数字公众不同于传统新闻公众的特征,既要面对数字公众目前表现出的一些不利于新闻业的现实情况,又要主动创新以避免被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异化。近年来一些本地新闻媒体试图以去数字化方式重建与公众关系的努力,给数字时代新闻业与公众关系的课题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虽然中国新闻专业毕业生从事新闻职业的仅占少数比例,但并不能由此得出中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的结论。认为中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其前提预设是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新闻职业。在此种前提预设下,无论怎样提高中国新闻教育的办学质量都无法解决“供大于求”的难题。解决中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难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只为新闻业培养人才转变到为各行业(包括新闻业在内)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4.
全球新闻业的数字化导致了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进而推动了整个新闻专业文化的持续演变。在新闻生产的观念与实践中,以“记者”或“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职业中心”体系不断衰微,“新闻人”成为数字时代理解新闻生产的核心概念。以“新闻人”为观念起点,传统新闻生产体系得以重构,不断确立多模态、分布式、介入性的新规则,探索构建以公共性与透明度为核心标准的新伦理体系,并在人际关系与意义流通两个交叠的维度上形成高度网络化的新生态。对新闻人的构成与内涵进行理论化,有助于不断明晰数字时代人类与非人类新闻行动者之间的边界,拓展新闻学理论“人文的”认识论,塑造一种尊重实然和坚持应然并重的新闻专业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业——迎接网络革命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四媒体在本世纪末的异军突起,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走上新闻传播数字化发展之路。在无“守门人”的电脑化空间里,意识形态、民族和国家的限制减小到最低限度,文化入侵、信息泛滥对我国新闻业宣传主旋律、营造舆论胜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业必须更加强化新闻阵地是党的“喉舌”意识,以公开对公开,以个性求发展,以权威消“噪音”。顺应传播革命趋势,在观念上和技术上做好新闻传播数字化生存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的本质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宗旨,新闻传播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关怀”的历史。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在新闻传播中增进人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增进人与各种对象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文关怀”在当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新闻事业、新闻产业、新闻行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它们是对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这一社会子系统的不同表述方式。从新闻业管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文章提出了当前我国新闻无“业”的观点。所谓“无‘业’”,指的是新闻行业还处于潜在形态。着重指出,这种潜在形态具有转向显在形态的趋势,其主要依据在于:各种类型的新闻机构都在开展多种经营,强化自身“产业”性质;都在进行技术改造,向综合信息产业方向发展。认为新闻行业转向显在形态,将形成一个接受统一宏观管理的“新闻行业”实体。  相似文献   

8.
从17世纪世界上第一份报纸诞生以来,新闻媒介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就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新闻业从其开始就以现代的科技发展为依托来改变着自己的传播工具,所以今天的新闻世界同300年前的新闻世界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现代的电脑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业的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来说,信息就是财富,很难想象会有一个脱离了新闻信息的“世外桃源”。新闻业的革新对新闻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对整个新闻媒体的运作理念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从西方国家来看,媒…  相似文献   

9.
进行新闻业管理观念和方法的创新,这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新闻业自身发展所提出的要求。管理观念主要涉及押紧随社会生活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管理观念和方法;将“以人为本”作为新闻业管理的核心理念;将提高新闻业管理水平纳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范畴;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新闻业管理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管理方法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押更多地依据法律和法规进行管理;更多地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对新闻传媒的监督;更多地发挥管理对象的能动作用;更多地在学习与再学习中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新闻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行,无论从新闻的本质属性还是从新闻业的产业属性来看,新闻信用都是新闻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各类新闻失信现象频发,严重危害新闻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新闻信用制度体系和配套体系的缺陷,是造成新闻失信的重要制度性原因,改善我国新闻信用现状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在2008年7月6日《羊城晚报》上读到一则消息.题目是: 大学女生喊楼表白被杂物砸伤 引发两系男生斗殴 起初不知“喊楼”是何意,看完新闻才知“喊楼”是近年来流行于大学校园的一个新词语,新闻中有一段话作了诠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开设新闻院系或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不下百余所,作为培养新闻记者、编辑、媒体经营管理者的主要力量,这些高校新闻院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中国各个层次、各个地区、各种形式的媒体中,他们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报道能力与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各大高校培育出的新闻专业人才,都将在中国新闻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美国的新闻业有一大批影响世界舆论的主流媒体,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和相对宽松自由的新闻体制,同时与美国高校培养新闻人才的理念、机制、途径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美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新闻教育资源,才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新闻人才,造就了美国新闻业今天的地位。本文从高校新闻教育资源的角度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和数据,对中美两国高校新闻教育各个层面的资源进行对比,并就两国高校在新闻教育中的差异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说明和分析。本文还就如何加强和完善中国高校新闻教育资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开设新闻院系或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不下百余所,作为培养新闻记者、编辑、媒体经营管理者的主要力量,这些高校新闻院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中国各个层次、各个地区、各种形式的媒体中,他们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报道能力与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各大高校培育出的新闻专业人才,都将在中国新闻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美国的新闻业有一大批影响世界舆论的主流媒体,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和相对宽松自由的新闻体制,同时与美国高校培养新闻人才的理念、机制、途径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美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新闻教育资源,才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新闻人才,造就了美国新闻业今天的地位。本文从高校新闻教育资源的角度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和数据,对中美两国高校新闻教育各个层面的资源进行对比,并就两国高校在新闻教育中的差异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说明和分析。本文还就如何加强和完善中国高校新闻教育资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流行VS传统     
大概是杭州人容易接受新东西的缘故,“流行”在这个城市里吸引了太多的人。但在我家,说到“流行”就很尴尬。往往是这样的情景——我说点流行的事情,不是爸妈浑然不知,毫无反应,就是他们一板脸,责问我:“这种东西你也要学?”弄得我连流行歌曲都不敢唱,娱乐新闻都不敢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肖明新闻作品集《潇洒送日月》的分析,论证了什么样的新闻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以新颖的新闻不是“易碎品”的观点否定了传统“新闻作品短命”的说法。结合该书多篇有影响的新闻报道论述了新闻写作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的技巧,得出了新闻作品应该而且也完全能够在历史进程中充满生命力,长留天地间。从而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播音中出现了“说”新闻这种新颖的播音方式,并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但“说”新闻这种播音方式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说”新闻这种播音方式更好地为时代、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简论新闻线人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增加和扩容,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原本有限的新闻资源变得更加有限。怎样吸引受众,怎样在传媒市场上立足,成为了众多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报道作为媒体竞争的重头戏,其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每家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内容大致相同,就不能体现出媒体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这就促使各家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开辟新闻源,获得独家新闻,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贴近性,以吸引受众眼球,赢得市场。早在五六年前广东的《羊城晚报》等媒体就采用了悬赏“猛料”和开通“报料热线”的方法来扩大新闻来源,以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如今,报纸和电视新闻节目中随处可见“新闻热线”、“新闻报料奖”的踪迹。很多普通群众都有过拿起电话,给报社、电视台提供线索的经历,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新闻线人。随着媒体竞争的白热化,线人队伍不断扩大,各媒体都越来越看重这种“信手拈来”的新闻“情报”,千方百计物色线人,精心布设线人网络,想方设法提高其报料的采用率;对线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征集线人和报料的手段五花八门,悬赏也越抬越高。新闻线人的产生和日益流行开始受到我们的关注,新闻线人现象值得大家共同探讨。一新闻线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有人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那些...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不应该是新闻学探讨的问题,也不应该是新闻人和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追求到和应该追求的、有意义的是“新闻客观性”。传统的“新闻真实”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真实”就是说,两者具有某种“同一性”。而现象学所强调的“新闻客观性”则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客观性”就是说两者具有“同一性”。“新闻客观性”就是“新闻人”保证自己不撒谎,但是并不保证“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本文试图以现象学的思想方法重新认识新闻真实性这个传统命题。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众多的新闻学流派中,新新闻主义无疑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它崛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时来势汹汹,席卷美国新闻界,波及西方各国,到70年代初突然销声匿迹,但它却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新闻业,迄今在某些领域尤其是新闻报道和写作领域中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其对“记主观性介入”的倡导及其写作观念的流变对新闻写作的“主体介入”问题作了有益的诠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因应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技术可供性为阐释数字新闻的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与阐释空间。技术可供性强调行动者意图和技术性能的相互关系,对于数字新闻而言,技术可供性所包含的内容可供、平台可供和社交可供等维度分别指向数字新闻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并通过具体指征构筑了数字新闻业的技术逻辑。然而,包括信息过载、“新闻掠食”以及不确定性等在内的可供性隐忧问题可能会反噬技术可供所能增益的新闻传播效果,科技谦逊主义的理论视角则有助于反思技术可供的边界问题。对于我国的数字新闻实践而言,学界和业界应在理论取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起自主的新闻业技术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