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英国媒体最近报道,科学家首次成功使用干细胞培养出了人类心脏瓣膜,成为培植人体完整新器官方面的新突破.如果今年下半年的动物试验取得成功,3年内这项技术就可能用于人类心脏瓣膜的移植手术;10年内,可人工培植完整心脏.……  相似文献   

2.
张绪军 《科学中国》2007,(12):13-13
英国心脏医学专家经过多年研究,首次成功利用干细胞培养出心脏瓣膜细胞,未来这项技术如果成熟,可望能进一步培养出完整的人类心脏,解决心脏捐赠短缺和排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英国心脏医学专家经过多年研究,首次成功利用干细胞培养出心脏瓣膜细胞,未来这项技术如果成熟,可望能进一步培养出完整的人类心脏,解决心脏捐赠短缺和排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6年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Mihael Sefton向组织工程这一新兴领域的同事提出了挑战:在10年内制造一个有功能的人体心脏。同年晚些时候,由于成功分离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个挑战似乎更具有可行性。毕竟干细胞是制造有功能器官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5.
了解心脏瓣膜病 瓣膜是心脏里很小但非常重要的部件。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证血流往同一方向流动。正常情况下,瓣膜迅速地启闭,发出“叭嗒、叭嗒”的声音,医生可以用听诊器听到。人的心脏内有四个瓣膜:三尖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以及主动脉瓣。  相似文献   

6.
浩成 《今日科苑》2001,(12):51-52
今年7月,美国一家医院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人造心脏移植手术。这次植入的是世界上第一颗可以完全代替心室功能并完整植入体内的人造心脏。如果这种人造心脏最终通过检验,将标志着人类治疗心脏病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心衰外科治疗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进展,心脏功能衰减已经不是外科手术的禁区。冠状动脉搭桥技术、瓣膜修复、置换手术等治疗,目前已经和心脏移植处于相同的地位,成为心力衰竭的一线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家最近称,他们通过给"脱细胞化"处理后的尸体心脏注入活细胞,成功地使这些心脏恢复了跳动。这种心脏"复活术"如能用在人类身上,  相似文献   

9.
《青海科技》2014,(1):92-93
<正>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物,都有可能变成现实。那么在接下来的100年内,又有哪些可能会出现的新科技呢?下面是科学家一些科技预测,如果这些预测能够变成现实的话,将会让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体器官商店若不幸遭遇车祸或疾病,人们可以从"人体器官商店"订购用自身细胞培育的备用器官。科学家现在已经可以培育软骨、鼻子、耳朵、骨骼、皮肤、血管和心脏瓣膜、膀胱、气管。在未来大约5年内,科学家将能够培育出肝脏。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先行者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自2012年4月成功开展西部地区首例TAVI以来,在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陈茂的领导下,联合相关兄弟科室及机构已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产学研用多学科创新团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团队除已逐步确立了心脏内科瓣膜疾病介入治疗亚专业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外,更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广闻博见     
复活死亡小鼠的心脏美国研究者说,他们成功地令实验室已死小鼠地心脏恢复跳动,培养出可在体内自我生长的活体心脏。这一发现也许将来某天能用于培养人类移植所需要的器官,为众多排队等候移植器官的患  相似文献   

12.
范慧敏 《科学生活》2014,(12):F0002-F0002
患了心脏瓣膜病后,病人就会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睡觉时不能平躺,需要高枕或半卧位,晚上持续咳嗽齐停,并咳白色粘痰,甚至咳血、口干。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尿少,食欲不佳,还有肝大腹水,下脚浮肿等症状。此时医生会建议患者做一些检查,如拍X线胸片,做心脏超声以了解瓣膜病变状况及各心腔的大小。如果病变严重到一定程度,医生会建议患者做瓣膜手术。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25000例瓣膜手术,这是一中常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芬奇手术系统的实例考察 达芬奇手术系统更好地完成腹部小切口手术--所谓腹腔镜手术第一例手术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由于在美国本土不经FDA批准是不能随意做临床试验的,这个手术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医院完成,以后又在欧州几个国家对心脏搭桥以及瓣膜替换手术进行测试,这些手术都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4.
癌症、艾滋病、心脏病都不会致命,人类最有可能的死因是无聊乐观的说法是下个世纪的上半叶,治疗绝大多数癌症的新药将问世。基因疗法可以使癌细胞自杀,疫苗使癌症对下一代来说无关紧要。艾滋病疫苗在25年内将问世,人造心脏也将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5.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病人接受不同性别供体心脏移植的后果存在较大区别。接受同性心脏的病人,术后出现严重排异反应的几率较低,一年内存活率比接受异性心脏的病人高20%。  相似文献   

16.
胡瑶 《金秋科苑》2008,(23):32-32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病人接受不同性别供体心脏移植的后果存在较大区别。接受同性心脏的病人,术后出现严重排异反应的几率较低,一年内存活率比接受异性心脏的病人高20%。  相似文献   

17.
人工心脏     
张红超 《中国科技信息》2011,(15):4+3+2+1+12-I0006
part1.人工心脏:临床试验年内开始,两年后上市 心脏移植手术在日本国内做得极少。目前的现状是许多患者都要苦苦等待心脏捐赠者的出现。有望为患者带来福音的人工心脏终于快要进入产品化阶段了。法国医疗企业Carmat打算年内开始在人体上进行临床试验,力争两年后上市。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2010,(3):54-55
说起医用机器人,或许大家已经不再陌生:1998年5月,德、法两国的医生共同合作,用遥控机器人系统成功地为一位心脏病人进行了瓣膜修复手术;2001年9月,法国医生通过超远程控制医疗机器人,在美国纽约为远在法国的病人进行了胆囊摘除手术,实现了世界上首次跨洋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医学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为未来外科手术描绘了美好蓝图。以下是9款最先进的医用机器人。  相似文献   

19.
之刚 《今日科苑》2005,(10):31-31
据《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改善人类的大脑、新陈代谢甚至个性,这些新技术会在未来10年至20年内开花结果,而人类也将变得越来越强大。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正在竭尽全力地消除噪声、空气、水源等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时,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新威胁——电子污染,又悄然地向人们袭来。荒唐离奇的怪事 20年前,家用微波炉在美国家庭普遍使用后,出现一些心脏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