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看了7月18日《扬子晚报》上的一篇文章《“痛”而后“快”———一位大学教授眼中的南京“高考之痛”》后,我感到很不痛快。在谈“如何评说现行高考制度”时,一开始这位教授说的一番话虽无新意,但还是比较在理的,然而竟没有想到他说着说着,诗性大发起来:“我国目前高考取‘总分制’划‘分数线’,这是不是‘分数至上’呢?10多年前,我也对‘总分’的高下不以为然。后来在教学中发现,600多分的学生就是强于500多分的,400多分的就是强于300多分的。要不然,北大、清华就会舍弃各省的‘状元郎’而到400多分的考生中去发现‘人才’了……相形之下,…  相似文献   

2.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3.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4.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5.
《“懒”爸爸》、《“丑”同桌》、我的老师记性“坏”》、《“唠叨”爸》等文章,想必同学们并不陌。小作者独具匠心,并非从正面手,而是从反面落笔,通过人物“短”处,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1.写人物的“语言”之短范例:“每天早上天不亮,爸就开始‘广播’了,唱起‘唠叨’来。‘亮亮,起床了!’‘刷牙要,从上到下刷!’‘牛奶喝了吗?’看你,衣扣又扣错了!’……说得耳朵差点起茧了。哎,爸爸真啰!”《“唠叨”爸爸》以上片断描写数句爸爸的话语,点击爸爸的文/徐业伟“短”处———唠叨,反射爸爸的长处———关爱孩子无微不至。2.写人物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8.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9.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0.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下学期,余见大孙子所读小学第三册《语文》17课中的“绿树成阴”,认为是“绿树成荫”之误,遂写了个便条告知孙子的语文老师周异春小姐。周老师很认真,她回条子说《新华字典》上就是这个字,没错。在我几十年的印象中,树木遮住阳光所形成的阴影应当是“荫”,怎么会是无草木的“阴”,这激起了我要查查语文工具书的兴致。《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上说,荫通“阴”,但“树阴、林阴”可否写成“树荫、林荫”,众说纷纭。《别字辨析》上说:“‘阴’、‘荫’都可以指阳光不到的地方和景况,如‘树阴’也可写成‘树荫’。但‘…  相似文献   

12.
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古代汉语》326页:“古代汉语还常出现‘所……者’格式,它的作用和‘所……’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所食者’等于‘所食’,指‘吃的[东西],而不等于‘食者’。”这种说法不一定符合古代汉语的实际情况,下面仅从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中举几个“所……者”≠“所……”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谈“说明”     
“说明”,是写作学的术语,它代表文章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些学者并不承认,电大的写作教材《基础写作学》就否定了“说明”。这本书认为:“‘说明’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宽泛,……和‘叙述’实在很难区别。”因此,作者把“说明”从表达方式中删去。  相似文献   

14.
对1998年9月号《语文知识》刊登的师进通老师的《“度”与“渡”》中提出的见解,我有不同的看法。师文认为这两个字古代通用,而后来“两个字的用法分开了:人们喜欢在好事上用‘度’,它和‘欢迎’、‘平安’的意思相连结,……人们习惯在不好的事情上或有渡水意义的地方用‘渡’,它和‘困难’、  相似文献   

15.
学写字须临帕,学写作也须‘临帖”。这里的“临帖”是指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对名篇佳作的写作技巧进行模仿。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学者作家,多从此问途,万得升堂入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景深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从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涂抹,有时模仿‘商务’的妙年杂志》自行出版一种手抄的《少年男》,我把它称为‘内版’刊物;有时我还模仿《西游记》、《说员全传》等,写作《后西游记》、《后岳传》之类……”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在创造性地模仿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基础上才写作出来的。写作“临帖”须注意以…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17.
当申奥歌曲《超越梦想》被广大歌迷广为传唱的时候,词作者韩葆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此后,她先后为《让爱作主》、《忠诚》、《如影随形》、《凝视黑夜》、《紧急追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电视剧的主题歌填词。音乐界许多人士为韩葆过人的才华和灵气所折服,可谁知道,她小时候是个“问题”孩子,高考落榜,18岁时差点陷入畸恋……韩葆动情地说:“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我之所以能有今天,要感谢我的‘另类’妈妈,是她多年来对我一贯的‘放纵’,让我以一种特殊的轨迹走向成功……”下面是她的动人自述……  相似文献   

18.
将“争”写作“争”就成了错字,为什么?有篇题作《“彐”和“■”形辨》的短文谈到:“凡没有笔画自上而下从中间穿过时,一律写‘彐’;凡有笔画自上而下从中间穿过时,一律写‘■’。”(载《中学课堂内外》一九八四年创刊号,作者潘泽生)从新《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等书看来,这说法是正确的,它从汉字书写的角度告诉了大家一条形辨的规律。但是“彐”和“■”为什么非如此写不可呢?下面,我简单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注意”形式强调:“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郑文贞等《语病汇析》也说:“‘因为’是连词。表示原因,‘为了’是介词,表示目的。二者作用不同,……二者分用既成趋势,还是分用为好。”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认为下例是病句:“八一队这次为什么失败?我看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有了十比零的绝对优势而疏忽大意了。”马真说:“‘为了’应改为‘因为’,以便跟下文‘而是因为’相一致。”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用“为了”的说法较常见:  相似文献   

20.
“老师!我这个空明明填对了,你为啥打个问号?”调皮的李刚举手大叫道,脸涨得通红。周围的同学一下子把目光都投向了他。“是吗?我来看一下……”我吃惊地看了看他的试卷。“不对。应填为‘长’,你查一下……”我的话音未落,学习委员也举起了手:“老师,我也认为是‘万古常青’!我刚查了《新华字典》,看,这里还有词组‘常青树’……”我一下愣住了,一时还真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证明“长”是对的,“常”是错的,心想:不会全部试卷都批改错了吧?那可就太没面子了。我灵机一动:“还有谁知道这个空应填‘常’还是‘长’?大家都可以发言。”这下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