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从课本走进生活,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路儿童诗是潜藏于孩子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是学生心灵与自然对话的产物。若及时引导、启发和点拨,童心、童真、童趣、童言就会从字里行间自然地生发流露,学生写出的儿童诗就会透发出孩子生命的本真,拥有其特有的“原生性”。因此,本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放”“真”“趣”。“放”,即放飞心灵,放开思维,放飞情感,放手表达,让学生自由畅达地摹写大自然;“真”,即真实的生活,真我的体验,真情的流露,真切的表达;“趣”,即无邪的稚趣,天真的童趣,纯真的情趣,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享受儿童诗的乐趣。导写过程一、放眼春天、对话交流1.激发情感…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路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心灵对话的自然产物。作文教学只有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才会激活学生的思绪,产生倾吐的欲望。基于此,本教学设计试图体现一个“放”字、一个“真”字和一个“趣”字。放,即放飞心灵,放开思维,放达情感,放手表达,让学生自由畅达地去抒写那多姿多彩的寒假生活;真,即真实的生活,真我的体验,真情的流露,真切的表达,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趣,即无邪的稚趣,天真的童趣,纯真的情趣,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享受作文的乐趣。我们只有让作文透发出学生生命的本真,保持着其特有的“原生性”,童心、…  相似文献   

4.
要让学生的习作富有童真童趣.首先要在他们心中“贮藏”一颗童心.而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充分体验,就是“铸就”这颗童心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李贽“童心说”中的“童心”有四层含义:“童心”即“真心”;“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即“心之初”;“童心”在于“成人”.在对此四层含义及其文意进行阐释与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蕴含的丰富教育性进行解读,教育应坚守:作为教育价值基础的教育之真;作为教育本体基础的生命体验;作为教育自然基础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精神基础的理性意识.总而言之,教育当存“童心”,旨在追求生命的真实,高扬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从文本中开掘出适于学生体验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可感的情境的浸润下,促发学生的自主体验,从而让阅读教学充盈情趣之美。 一、通过联想体验,将语言融合于画面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两条视线来进行文本的理解和体悟。一条即目力视线,认读文本中的语言符号;另一条即心理视线,将文本语言想象成画面。这两条视线的共同运用能使文本中文字符号所展现的内容连接成为有机而完整的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身心全部浸润于此,就会形成对文本主体的全面感受和体验,从而体会出文本思想感情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鲁兆周 《小学语文》2014,(11):44-45
聚焦“文本的矛盾处”,往往会寻觅到一份意外的惊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什么是“文本的矛盾处”?细读文本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觉得作者有些词语、语言似乎前后矛盾,或不符合文本的语境,或在文本中显得很突兀,让人读来心生疑窦。这些地方,就是“文本的矛盾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矛盾处”,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这个过程往往能产生教育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因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审美体验等的限制,在阅读文本时,会对文本产生深浅各异的理解。作为教师,就是要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与学生分享,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1 ] 站在“立人”的高度,从关注学生个体出发,重视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和感悟,重视审美体验和情感态度。凸显这些理念固然重要,而寻找落实理念的途径更为关键。在长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中,我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过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下面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谈三点体悟。一、引进生活的源头,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回归生活世界,寻求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的统一。“阅读与鉴赏”的第一条也明确规定:“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2 ]…  相似文献   

10.
康国军 《教学月刊》2010,(10):16-17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章内容是客观有限的,但对内容的挖掘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中寻求无限,走入文本深处,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张开“假想”的翅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潜心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在课堂上,精心设置假想型问题,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激活思维,充分地走入文本深处,加深对原有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有“意外”动态生成,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导读     
本期力图通过不同内容的教学设计,诠释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体验凸显文本价值》———文章强调语文学习应该营造一个浓浓的情感世界,要引领学生带着各自的情感和想象去感受、体验文本传递出的文学意象,感受那充满魅力的迷人意境。《把握特点品味文化》———《 世纪宝鼎》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开放的教学视野,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把握“鼎”的特点,感受“鼎”的文化,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悟:在“工具”和“ 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徜徉》———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被誉为“小于永正”…  相似文献   

12.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过程。对于那些高深的、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领域有一定距离的内容,对那种与学生生活年代距离久远、从没有过类似经验的现象,对那种基础较弱、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均可利用感性的声音、图片、文字、动作、味道……调动学生的感官,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打破对文本或学习“冰冷”的情绪,从内心深处产生愿学、想学的新情绪,是建立文本和生本新平衡的有效措施。我们认为,可以从“情绪感染”、“环境渲染”、“艺术浸染”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一、鼓励思维的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情绪体验等等的不同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学生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 ,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所以 ,阅读命题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要求 ,提倡多角度地阅读 ,创造性地阅读 ,在阅读中展开想像和联想 ,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创新 ,以形成最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如 :“读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 ,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以答“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靠骗人过日子太不好”;也可以答“我…  相似文献   

14.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是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一、教师“学生观”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看待孩子,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成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共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应尊重、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应提倡每一个学生大胆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使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  相似文献   

16.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是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不等于文学欣赏,但是有文学欣赏的性质;与文本对话也不同于文学批评,但是有文学…  相似文献   

17.
为了“个人“意义”的产生——“体悟教学”策略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应停留在文本本身的讲解与现成结论的记诵上,而应该把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促使客观的、外在的文本与学生主观的、内在的生活体验、情感态度和理智能力发生“碰撞”,在“碰撞”中,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个人意义”。“体悟教学”强调运用一定的策略(如调动主动性、鼓励参与和交流等)和方法(如设问~理答、设境、换位、对比等),使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让教学变得更加完善,那么就要找好课文的"支点",巧妙地切入文本。若找对了"支点"的位置,便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便能事半功倍;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形成深度共鸣。一、结合点,融入生活经验当下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这给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教师首先应该找到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丽 《考试》2007,(12)
要让学生的习作富有童真童趣,首先要在他们心中"贮藏"一颗童心,而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充分体验,就是"铸就"这颗童心的最有效方式。当他们"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朱光潜语)的时候,就会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习作就会真正有个性。  相似文献   

20.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生本对话的桥梁,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寻生活足迹生活体验,是指个人的经历、阅历,所涉世事的体会、认识和感想。学生的生活体验是理解文本的仓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