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事回避制度的立法存有相当的缺陷,应当缩小回避对象的范围;明确回避的事由;并应对回避的程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回避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其理论基础是自然公正原则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回避制度对于实现司法公正、体现司法为民、维护司法权威和提高司法效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当前刑事诉讼回避制度存在整体回避缺失、回避理由原则化、举证责任不明确、审判人员告知义务欠缺等问题,这就需要从改进整体回避制度、明确回避理由和举证责任、全面告知当事人回避主体的范围、法官在审判前应经受资格考验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回避制度是应司法公正的需求而设置,是自然公正原则于现代法中的引申.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在立法规定及实践适用上对司法公正这一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回避制度从法理基础、回避对象、程序、条件等诸多方面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适用和完善回避制度,文章结合审判实践,通过对民事诉讼中回避的对象和程序的比较研究,探讨健全和完善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4.
刑事回避制度旨在实现程序正义,然而,我国关于刑事回避制度的立法及司法实践还存在缺陷。完善刑事回避制度,应强化指令回避制度,建立健全惩罚机制,建立相关人员的详细档案;设立整体回避制度,涉及司法机关负责人的案件,涉及职务侵权的案件,应当允许权利人申请相关机关整体回避。  相似文献   

5.
完善法官的薪酬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深圳司法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要想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全国范围内独立的法官薪酬制度并加以推进,可尝试从宏观上消解我国现实政治制度的影响,加快法官薪酬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中观上改善司法系统的外在环境,构建单的的司法预算和支付制度;微观上完善法官薪酬的比较调整机制,规范法官的薪酬结构。以此实现宏观、中观、微观的有效配合、良性互动,不断达到法官薪酬制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助推法治社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法经济学角度,运用立法供求、立法预期目前成本与立法预期效益的法经济学元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我国情事变更制度的几度兴衰,认为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科学,专家学者们对情事变更制度的研究更加深入,司法改革初见成效,法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我国完善情事变更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7.
量刑建议制度是检察机关有效制约法官量刑裁量权,加强刑事审判法律检察监督和保护受害人的重要保障。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的三个司法解释确立了量刑建议制度,但相关立法还存在问题。因此,为保障量刑建议制度功效发挥,我国应针对问题而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为了维护司法中立,促进司法公正,各届政府纷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法官在任职、执行职务等活动过程中,必须避开某些地域、亲属或退出审判活动,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官回避制度。包括职务回避、地域回避和任职回避在内的近代法官回避制度在保障诉讼程序的公正、防止司法出现地缘化和亲缘化倾向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制度的执行缺乏应有的保障,从而导致近代法官回避制度的价值未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公诉案件预审制度的合理运行是刑事诉讼运行中程序正义和诉讼效率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并未设置专门的公诉案件预审程序与独立于实体审判法官的预审法官,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虽然将非法证据排除等重要事项纳入了审前准备程序,但却依旧存在"预审内容"和"预审法官"的规定空白。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三法域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明文规定了公诉案件的预审制度,其中设置独立于庭审法官的预审法官、完善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增设庭前预备会议程序等许多立法制度与司法实践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律师回避的规定在权限来源、规范效力和内容设置上都存在不妥之处,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改革进程,提出我国应当重点落实法官回避制度,同时适度强调律师回避的职业操守,达到防治法官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