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维权抗争型群体性事件与社会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研究者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对这两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群体心理梳理的过程中,我们更易明晰地看清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必要的改变和有效地预防,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文文 《新闻世界》2012,(8):252-253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而在这些事件中,谣言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谣言的传播过程及谣言传播产生的社会效应来分析谣言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媒体报道展开分析,认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群体磨合、群体兴奋和社会感染.每个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明显,其中传播的流言被政治化,并体现群体的普遍情绪.媒体针对此类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两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社会冲突框架.  相似文献   

4.
杨兴魁 《新闻世界》2011,(8):143-144
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出发,试着找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利益的重新分配;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发泄通道受阻;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等。并且从网络群体事件中总结出其信息传播特征:群体极化趋势日趋显著;语言暴力等。以期有利于正确对待、评价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侯卫谦 《新闻世界》2012,(6):238-239
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行为动机的盲目性、公众情绪的多变性,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然而,1993年我国发生群体性事件数量为0.87万件,2005年上升到8.7万件,2006年则超过9万件,其后数量保持上升势头。因此,找出形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成为社会尤其是政府的一项工作重点。本文主要对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分析公众心理动机及公众心理参与特点和表现,并进一步给出引导和规范群体心理的具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迎辉 《东南传播》2012,(11):62-6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本文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首先在了解我国学者论述的前提下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以"瓮安事件"为例,把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分为事件爆发前的流言传播阶段、事件爆发前的谣言传播与情绪酝酿阶段、事件过程中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以及事件平息后谣言的消散和情绪的消解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底层特质.由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体不可避免地介入到群体性事件当中并对民众产生影响,而考察其在群体性事件中对底层民众产生的心理影响才是把握群体性事件的“要害”,其中影响社群稳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更应是瞩目的焦点.本文以“乌坎事件”事发地的相关当事人为实证调研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底层群体在进行“权利维护”和“权利抗争”中,媒体起到了示范和启蒙的作用,大众传媒亦应在稳定和重塑底层民众社会政治心理方面担当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要实现群体性事件新闻传播效能的最大化,就应当正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角色定位,深入研究和分析受众心理需求及社会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9.
曹煊 《中国广播》2009,(3):38-40
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矛盾容易集中发生,由于一些利益冲突得不到有效平衡、群众诉求得不到倾听和解决等原因,容易形成质疑、猜忌和愤懑的群体心理,偶遇诱导因素就会引发群体性不满和宣泄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和正确处理,就可能激化矛盾而引发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不仅造成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更重要的是造成社会混乱,影响一方平安,危及大众利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闻心理的方面对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上层出不穷的“标题党”事件进行了分析。得出新闻“标题党”事件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网站自身需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且国家新闻部门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不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矛盾微妙的现实生活给了网民以需要发泄的空间,并且快节奏的生活也推动了“标题党”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周妮 《大观周刊》2011,(38):31-31
本文探讨了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特征,剖析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要完善以司法为中心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化解群体性纠纷。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中国社会,政治弱势心理呈现出泛化的态势,且成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心理动因.“东明事件”发生后,相关方的缄默使当地民众政治弱势心理加剧,笔者通过大样本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底层民众的政治弱势心理具有复杂的内涵.大众传媒的非理性报道以及民众对媒介的选择性使用对民众政治弱势心理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公共事件中相关媒体的失语以及利益表达渠道的缺失是政治弱势心理产生和泛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大众传媒应构建信息安全保障网、提供利益表达的渠道并注意建构舆论和引导舆论,逐渐化解底层民众的政治弱势心理,为社会和谐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社会领域,解释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从群体性事件的表征、参与主体、涉及领域、形成原因等方面与热力学定律相结合,分析其存在的必然性.之后解析群体性事件的激化因子,分析促成能量转化的因素.最后研究了通过外力作用使系统在某个时期产生“熵减”结果的群体性事件平息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500多名微博使用者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问卷所得数据发现,青年用户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大多扮演观望与跟风的角色,在微博中纯粹的打发时间、自我发泄者较多,对热点事件发表自我观点较少,对现有热点问题不求甚解;而引起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由青少年自身、微博管理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造成。笔者试图从青年用户在微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入手,力求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微博主管部门如何正确引导,以及青年用户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微博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网络舆情的演化,都具有相似的从群体认同、群体比较、群体极化、群体迷思到削弱社会控制和发生社会侵犯的心理动力学过程。对于作为群体性事件"助燃剂"的网络舆情,可以做出概率预警。舆情预警与应对,不能伤害民意本身。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利益关系和会结构的变化导致各种社会矛盾聚集,因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征地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完善的互联网络以及大量的网民群体促使产生了一个网络社会,导致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出现,并且互联网还会进一步放大群体性事件。为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我们有必要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分析。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网络群体性事件,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网络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不同,网络群体性事件通过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而网络群体性  相似文献   

18.
汤淇 《东南传播》2016,(5):94-95
网络集群行为作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对现实群体性事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网络与现实的互动角度,将网络集群行为分成网络诱发型行为,现实诱发型行为,现实衍生型行为和现实互动型行为等不同类型。通过与构成群体性事件的要素——规模、行动和诉求,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等进行比较,最终发现网络只起到一个信息中介的作用,而群体性事件矛盾的解决根本还在于事件本身。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晔 《新闻世界》2012,(4):92-93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不当往往成为事件引发的导火索。本文以邓玉娇事件为例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政府信息传播不当诱发的受众心理负效应,探索政府机构在处理类似事件中应该遵循的传播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