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尽管他一生犯过许多错误,但是,他在坚持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所建树的丰功伟绩,是不容抹煞的.在国际风云突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今天,更激起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斯大林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曾经在历史上指引苏联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业绩,今天,对于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一拿破仑不但是法国史上,而且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各经典作家对他作过不少评论。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评价的主要倾向是肯定的;而列宁、斯大林对他的评价却基本持否定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法国人在从事于革命的时候,总不能摆脱对拿破仑的追念。”他们称其为“英雄人物”,“真正的、伟大的波拿巴”,并不象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而列宁、斯大林从未作  相似文献   

4.
2013年斯大林逝世60周年之际,俄罗斯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人民以各种方式怀念这位伟大人物。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和国家政治经济转轨的阵痛之后,俄罗斯民众更加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评价“国父”,斯大林的形象正经历一个“去妖魔化”的转变,斯大林主义研究在俄罗斯也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5.
1 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对他的评价,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者同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斗争的焦点之一,斗争的实质仍然是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要不要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斯大林在世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者就企图用武力消灭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于1947年抛出了杜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了明确的论断:“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斯大林同志的这一论断,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贡献。但它是否完整和全面?是否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全部内涵?这却是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7.
反思“苏联模式”,曾是八十年代国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所谓“苏联模式”,一般指的是斯大林创建的那种政治经济体制。众所周知,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曾被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而传之于世。中国改革开放前,基本上遵循的是“苏联模式”,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学术界讨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成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斯大林模式”是我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相关的论文、专著不断问世。同时 ,该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鉴于此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研究中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内容做一简要概述 ,以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上,斯大林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伟大人物。这与其说是他的不幸,莫如说是他的光荣。 自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迄今40多年间,对于斯大林及其哲学思想,无论从他所属的阵营内部,还是从其外部,均提出了毁誉不一的定评。个中缘由也非常清楚: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步入了以斯大林命名的新时代。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第二大强国的苏联任职时间最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后国际共产主…  相似文献   

10.
一、现实情况与传统理论按劳分配学说的提出,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提出了设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是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而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唯一方式。对于马克思这种设想,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是完全赞同并始终坚持的,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始,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努力付诸过实践。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毛泽东访问了苏联。访问期间,他只跟斯大林说,不参加与莫洛托夫、维辛斯基等人的会谈。这与其他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是第一个当仁不让地把自己放在与斯大林完全平等的位置上。 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建立的崇高威望,使他原有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更突出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13.
史云 《老年教育》2016,(4):8-10
当年,斯大林的逝世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斯大林当时堪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精神领袖。因此在他逝世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中几乎所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亲赴苏联参加葬礼。而唯一一位没有到场的领导人,就是对斯大林始终保持敬重的毛泽东,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呢?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应当采取何种治国方略来治理国家,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科学回答的历史性课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法律”,到列宁、斯大林的“法律工具论”,从毛泽东的“人治加群治”,到邓小平的“靠制度治国”,再到江泽民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经历了一个折的演进过程,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1.领导人正确的法治观是实现法治的关键;2.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法治,必须探索适合国情的具体形式;3.社会主义国家现法治是一个逐步而又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首次论述的。斯大林在该书中明确提出了基本经济规律的概念。他说:“基本经济规律是这样一种规律,它不是决定生产发展的某一个别方面和某些个别过程,而是决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生产的实质的”(原著第29页)。他指出某一社会形态只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论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纺规律的区别。这无疑是对马列主义的一个伟大贡献,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各社会形态的本质和特征,从而更好地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一国建成”论评析刘文汇众所周知,列宁逝世不久,斯大林就提出了在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并导致了联共(布)党内的一场公开论争。对这场论争,我国理论界历来都肯定斯大林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而且认为他的“一国建成”论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一国...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社会主义突破一国范围,形成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新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照搬了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各国建国初期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评价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的大问题.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从一开始就坚持了科学分析的方法.在指出他的过错的同时,坚决维护了他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基者之一的地位和形象.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我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者们采取了稳定的尊重的态度.维护了稳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界定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不一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对生产关系的内容界定的历史考察,充分说明了斯大林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是一致的。应该把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三分法”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结合起来给生产关系下定义。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界定存在一定缺欠,需要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