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力和德性是人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德性对人的成长起着更为核心和基础的作用.正因为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视.面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突出的是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剖析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校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生的道德实践停留于知性层面,要实现学生的道德实践由知性向德性转化,其重要途径就是选择合德性的德育方式,实现德育活动的整体性、德育影响的整合性以及德育实践的延伸性。  相似文献   

3.
孙彩平  贾长胜 《中国德育》2006,1(7):22-24,41
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工业化社会追求效率的原则驱逐了生活中的闲暇,也放逐了闲暇道德。现代德育也以注重工作及制度化生活的引导与规约为主要议题,因而导致了人的制度化生活与闲暇生活以及人的德性发展的不和谐状态。从和谐德性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德育改革应该关注闲暇德性。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的环境教育思想颇具特色,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大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并要注意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从而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提升同情心,培养德性,塑造和谐发展的个人,苏氏的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借鉴作用,即在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德育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注重德育的序列性和层次性,实现德育社会化,发挥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5.
德育与心育脱节,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针对于此,我们华阳中学选择了从“人”的教育解读入手,围绕“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建设,将心育与德育结合,确立了“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德育核心价值和力量取向。  相似文献   

6.
冯光 《江西教育》2004,(11):26-26
学生德性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反思束缚人的传统德育,借鉴发展理论和德育理论新成果,科学认识新世纪发展新趋势、现代德育新走向的基础卜提出的。从个体德性层面探讨发展性德育,对于构建整个发展性德育无疑具有理论参考意义.特别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准发展性德育的构建基点。  相似文献   

7.
"重要而低效"可以作为当今德育现状的概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今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脱离,把"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变了为"道德知识教育"。有识之士指出,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德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的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对中学德育低效的成因分析观点众多,如:对中学德育工作期望过高;社会机制的低效;德育的简单化;没有受到实质生重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矛盾冲突等。但是,“德育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学习、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善恶、是非、应当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德育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的的,而德性是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品德和道德人格,也反映出德育的作用是教人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以课程建设和活动建设为抓手,通过多渠道育人途径,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沁润童心,濡染德行。  相似文献   

10.
闲暇·德性·现代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工业化社会追求效率的原则驱逐了生活中的闲暇,也放逐了闲暇道德。现代德育也以注重工作及制度化生活的引导与规约为主要议题,因而导致了人的制度化生活与闲暇生活以及人的德性发展的不和谐状态。从和谐德性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德育改革应该关注闲暇德性。  相似文献   

11.
曹林英 《文教资料》2006,(13):55-56
我们党和政府对学校道德教育历来很重视,但是学校道德教育并没有从低效的困境中走出,当前德育低效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对德育对象——学生缺乏应有的关注,德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本质上看,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人,德育并不外在于人而存在。本文在分析我国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本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培养人的德性.但是长时间以来,德育的发展有脱离现实,脱离人的生命,成为抽象、完美、极端德育的倾向.20世纪70年代教育强调双基,因为当时的政治口号是"知识就是力量";80年代教育重视能力,因为当时社会面对的是科技革命大潮:90年代教育提出情感,因为当时有青年人人格缺陷影响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熏陶与教育下,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早期的道德熏陶和教育在一个人性格形成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迹,甚至会影响一生。因此在学前期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德育应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颇,现行幼儿园的德育存在诸多弊端,如德育内容与时代相脱节、与幼儿认识水平相差异、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脱离;德育方法陈旧,仍以说教和榜样为主。以上种种严重导致了幼儿园德育的低效性。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为此,我们尝试运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来探寻解决德育低效的对策,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要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德育的有效性,使我国高校德育迈向新的台阶,必须要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视角来更好的体认我国的高校德育。随着德性伦理在西方的复兴和中西方德性伦理传统相互学习趋势的增强,重视人内在品性和目的性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日益凸显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和意义。我国的高校德育也是世界高校德育的一部分,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去吸收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中的精华来更好的完善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社会需要德育,人类追求德性进步,德育需要社会化现代化,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国当前德育社会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近年来主体性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体性德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主体性教育向纵深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主体性德育,概括而言,指的是学生主体在教育者引导下,自主地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包含有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德性的发展是主体健康发展的支撑,学生德性的建构是主体的自主建构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对这些理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人的主体性及其教育的认识。 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规范伦理的外显性和易操作性深刻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其道德教育模式带有明显的“知性特点”,显得抽象枯燥和苍白。德性伦理以挑战规范伦理的面目兴起,反映了当代道德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德性伦理重新找回了道德的根基,即人本身,有着现实的合理性,它与规范伦理有着密切的契合性,两者互为补充。德性伦理运动的出现对我国当前的成人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必须重视成人教育的德育功能,并且要在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之间找寻合适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德性养成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党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识和德性的“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对德性养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和开发人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素质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则是灵魂,是4种素质中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熟练,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即德性的发展,道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即德育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不仅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还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基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肯定、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根本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同时,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教育工作之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德育不是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以人为本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德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既可能源于道德行动能力的不足,也可能因为对道德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亦或两方面均在其中.根据道德行动能力与道德思维能力问题表现程度的不同,可将"德育实效性缺失"进一步划分为德育无效、德育低效、德育虚效以及德育反效四种类型.具体剖析四者的内涵和德育中的表现,实现德育从无效到有效、从低效到高效、从虚效到真效、从反效到正效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寻找德育与学生的契合点,在具体行动中开展和深入德育,逐渐实现道德内化,重视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