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致远的杂剧创作一般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表现的是失意文人对人生悲剧的体悟,后期则主要表现的是失意文人对理想世界的探寻,其中对个体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的内在精神在前后期则是一致的。这种对个体人生主要是文人命运的高度关注和他在悲剧时代对人生的独特思考与马致远个人独特的经历与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2.
政治经济变革导致中唐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将一代诗人推向尴尬两难的境遇他们一方面激昂亢奋地倡导和恪守儒家的优秀传统,积极入世,除弊求新,志高德清;一方面又难以协调人生追求与现实欲望的矛盾,渐趋于圆滑卑庸。他们在命运沉浮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心态模式和矛盾的运作方式,深刻揭示了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人生悲剧,足以为今世文人之明鉴。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作为东晋名士精神的集大成者,却生活在不允许名士精神自由存在的刘宋时代。身处于这样的历史遭际中,谢灵运走向了自然,然而自然更使他感到一种难以消解的生命本体的孤苦。正是在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困境中,谢灵运成为孤悬的个体并终至毁灭。而这一毁灭,正是中国古代文人一次典型的梢神殉难。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我国宋代的著名文人,他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性格丰富多样,并形成一套独立的人生处世哲学。他的性格魅力倾倒过中国无数文人,并在思想、文学、政治多方面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以苏轼黄州时期著名散文篇目《前赤壁赋》为核心,结合其政治生活经历及相关作品,从庄子论辩艺术与佛教思想影响,浅析苏轼超越人生痛苦之道。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我国古代一位集大成的文化巨匠。他一生都在追求儒家淑世进取思想,因受客观现实的沉重打击,却总是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他的人生观念较为复杂,但儒家的淑世精神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始终是行进其人生道路上的两条基线,虽有起伏偏斜,却贯穿始终。从苏轼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种种情态,可以看出淑世精神和佛家退避是苏轼人生观念的基调。他把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进取与退避的双重矛盾统一为既追求政治理想实现又探索自身心性修善的新人生观念模型,在中国文人思想多元化观念的确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燕梦卿和王翠翘分别是清初小说《林兰香》和《金云翘传》中的主要人物,她们的形象、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婚前,她们是德才兼备的佳人。作为淑女,她们多才多艺;作为孝女,她们不惜舍身救父。在婚后,她们经历了人生的悲剧。作为才女,她们的才能并不能让自身摆脱不幸的命运;作为节妇,有着截然不同经历的她们却都面临难以挣脱的困境。这些书写包含了文人的寄托,也有着明显的感伤和梦幻色彩。燕梦卿和王翠翘因为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点。燕梦卿更为突出的是她的德行,她的忍耐,注重的是“理”;王翠翘的命运更为不幸,但是她更具抗争精神,更突出的是“情”。  相似文献   

7.
月亮是一个中国文人反复咏叹的意象,是一个多重象征系统。对月亮意象的哲理性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身价值、家园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的探索过程。文人在不断追寻中实现与月亮平等的对话、“物我合一,”从而使心灵有了归属,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宇宙本源有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词起源于民间,本是伶工乐伎之作,随着文人的介入,逐渐趋于雅化。欧阳修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进行词的创作,推动了词的雅化。本文从欧阳修的言情词,充满士大夫情趣的清雅闲适词,慨叹仕途风波、人生际遇的咏怀词和具有文人气息的民间词几方面来论述欧阳修词是如何体现创作主体高雅情趣的。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是中国文人的典范。他在言行间体现出的志趣,对后世文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事迹与后世文人追求之间的种种契合正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可久的散曲几乎涉及元代文人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出了他一生郁积的情感,发出了内心痛苦的呻吟,保留了传统文人的矜持与含蓄,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儒雅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叉哲学的影响,极力反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的模式,积极主张文学的悲剧精神。他认为悲剧的精神实质是:作品必须表现人生的痛苦并示以解脱之精神,或者表现文人翁面对苦难时的抗争精神,即"主人翁之意志"。既主张人的解脱精神,又肯定人的主体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王国维诗人兼哲学家的双重气质。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代全真教有词传世的道士词人共13位,丘处机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位。全真道士词创自王喆,王喆词作俚俗浅白、民间俗曲化的词风影响了其后的许多全真词人,但到了丘处机,不仅对全真教义有了较大发展,他的词也体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在词的内容、审美风格、作词目的等方面都表现出向文人词的复归。作为齐鲁词人,他的词风还具有北国词人特有的境界阔大、旷朗之风,表现出与金代文人词相同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3.
《泛槎图》是成书于道光年间的一部自传体的木刻画集,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清代画家张宝的游历人生。他在纪游过程中亲绘各地著名景观103处,并请名流文士和王公巨卿题咏,后又经张太占、刘文楷刊刻成集。考察其写作缘起和成书过程后发现,《泛槎图》的图文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正是基于图文之间的互相启发,张宝在纪游过程中不断修正叙事策略,最终在纪游路线上建构出一种宏大的龙脉景观,成为理解明清文人画家思想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影响很大,有其历史、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文人以何种心态安顿人生.王安石、苏轼的轻历很有代表性.文人们借参禅谈佛,寻求精神的解脱,以洒脱的人生态度重新认识自我,使其作品充满禅的智慧和机锋,描绘出一幅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生活画面.对宋以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代侠风炽盛,侠意识异常浓烈,并在兼容并包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其表现出的功名追求与人生享乐合而不悖的独特内容、明主情结与恩报意识中的国家、民族观念,都是对传统侠意识的发展,是独具时代特色的侠意识,包蕴着深厚的现实内容,反映着较为深广的时代文化心理。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唐代文人执着、进取的用世精神,追求功名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个性自由、注重世俗享乐的人生情趣,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心态和心灵历程,为我们认识其复杂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由探讨古代文人出仕与隐逸的两种生存方式入手 ,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 ,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 ,笔者认为陶氏的主导人生及其人生理想是将静穆作为其生存方式 ,而静穆人生包含着四重内涵 ,即自然、顺化 ;玄心、洞见 ;平淡、冲和 ;深情、和谐  相似文献   

17.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18.
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尸骨现在安息于何处,可是他的原则并没有安息。他的思想虽也像他的遗骸一样难以追寻,却已传遍了他魂梦牵萦的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9.
阮籍作为魏晋之际玄学名士的重要代表,其纵酒固然有老庄之徒求得形神超越的一面,但更多的与他的避世相关;阮籍的狂饮避世,既是一种全身的智慧,又包含了弱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痛苦,从而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并由此典型地展示了魏晋士人人格的分裂,以及封建士大夫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进退失据的人生二难状态。  相似文献   

20.
陈后主何以亡国?历来人们都说是他沉湎于诗文酒色所致.其游宴赋诗确实荒恤了国政,但这不是亡国的主因.陈后主登基之时,南朝已是江河日下,逐渐无力与北抗衡.陈后主虽也曾谦恭问政,但无多少治国手段和才能;其本性又胆小怯懦,终究不是王霸之具,只有依靠饮酒赋诗来寄托人生.所以陈后主亡国既是其治国无能的结果,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其饮酒作诗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作为才华横溢的文人和文坛领袖,陈后主嗜好文学奖励艺文,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