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古典诗歌中"反"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别具魅力。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反比喻比喻靠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喻体为生动、浅显、具体、简洁之物,以达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之效。但古典诗歌中常用抽象的事物作喻体,来描摹具体形象。例如秦观的《浣溪沙》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诗人以无形无态的"梦"来比喻  相似文献   

2.
比喻生活化     
比喻往往选取另外的生活化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以浅显比为深奥,生动形象通俗。比喻生活化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有鲜活的生活实感。1 喻体要切实精选有鲜活生活实感的喻体才能切实地反映生活。比方说愁苦是大家都感受过的,所谓解不开的结、挥之不去的雾,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都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劳而无功”的实体。李煜《虞美人》:  相似文献   

3.
<正>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一、比喻即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比喻的组成:本体、喻体和喻词。  相似文献   

4.
虚喻     
比喻,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明白化。它的喻体通常是实在的、易于捉摸的东西。但有时我们可以大胆地突破它,把喻体虚化.使构成的比喻呈现出一种虚无、空漾、奇幻的意象美。这种变具体为抽象的比喻手法我们称之为虚喻。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灵活多样,运用广泛。有一种比喻以定中结构形式出现,它把内在特征上有某种相似点的两种事物名词搭配起来,将本体作定语、喻体为中心语,从而构成一种“反客为主、直接比喻”的格式。这种定中结构的比喻简洁凝练,意韵蕴藉,化抽象为具体,暗中转换,形象鲜明生动。例如:  相似文献   

6.
比喻,可以变未知为已知,化平淡为生动,变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一章,许多知识比较抽象、深奥,学生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如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一些比喻,则能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下面举几例:(为了行文方便,将比喻用"--"表示,"--"左为本体,"--"右为喻体.)  相似文献   

7.
在一般人的眼中,比喻,往往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明白化,它的喻体通常也是实在的、易于捉摸的东西。但这种常规化的比喻方式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以大胆地突破它,把喻体虚化,使构成的比喻呈现出一种虚无、空濛、奇幻的意象美,我们暂且称这种变具体为抽象的比喻手法为虚喻。  相似文献   

8.
正比喻作为最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俯拾皆是。它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可是,由于受到句法分析的影响,传统的比喻句教学往往流于空泛和刻板,停留在表面的"本体""喻体""喻词"的分析上,在测试中多体现为"把比作"及"用比喻"这样的本体、喻体的简单区分,至于比喻句的作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一种用跟甲物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描述或说明甲物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一般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标记词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分属于不同的认知域,因此对比喻的理解通常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甲物向另一认知范畴的乙物的投射过程。比喻性表达具有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修辞效果。比喻的次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比拟等)各自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它一般以两种语言形式存在:即活比喻和死比喻。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一种久用不衰的修辞格式。两干多年前的《诗经》就以硕鼠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魏风·硕鼠》),以鹤、鱼比隐逸不出的贤才(《小雅·鹤鸣》);至今比喻仍然是“把描写对象艺术化的主要手法”。比喻以其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形象、化朦胧为清晰的表达功能赢得了人们的青睐。由于求新、求异心理趋势的作用,人们在长期运用比喻的过程中,总是力图不让它老呈现着一副单调的面孔。除了刻意在喻体的新鲜感方面下功夫外,人们还不断寻求比喻形式的变化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与文学课相比,其内容显得较为抽象、枯燥。因此,在讲授现代汉语课时,教师还得在"怎样讲"这个问题上多做文章,做到"四化",即:化肯定为否定、化有备为即兴、化抽象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  相似文献   

12.
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是指教师将获得的公共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外化为个体行为能力、指导实际的过程。一个实现了知识转化的教师,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形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固定的、整体的教育信念,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观念、公共教育知识本身的可转化性及将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的教育承担都会影响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语言技巧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将繁琐的叙述转化为精练的概括,将抽象的表述辅以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呆板的讲解化为有声有色的口决。同时要注意体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相似文献   

14.
全程优化是指生产系统全过程的优化.农业生产的全程优化是以农业长期性发展为目的的,要解决的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发展问题;搞好农业生产的全程优化重点要解决好使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使农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通过例子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抓住题目特征,转化解题思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七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3-6岁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幼儿认知结构中知觉成分占主导,其思维方式表现为直观形象思维。打比方是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幼儿具有重要的语言教育价值:打比方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其语言的习得;打比方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有益于其学习支架的搭建。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运用打比方具体体现为:打比方以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为支架加深幼儿记忆,化未知为已知;依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创设具体情境降低知识难度,化深奥为浅显;寓创造于活动之中活跃课堂氛围,化平淡为生动。幼儿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巧妙运用打比方,如此方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物类变化现象的描写是《聊斋志异》最为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艺术魅力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助手;推动情节波澜起伏的关键之笔;创造奇幻美的突出方式;营造诗意美的有力工具。《聊斋志异》中的物化现象真幻交织,把人们带入一个从未有过的奇妙世界,其中的研究还有诸多可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西译论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结之缘.当代翻译学发生文化转向后,人们开始探讨翻译美学.语用学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它介入翻译美学可以为翻译学提供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论文重点选取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研究它如何帮助翻译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19.
汉民族虽然不乏作为史诗基础的早期叙史歌谣,但却没有发育出典型的民族史诗。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官方文化垄断使叙史歌谣丧失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间自由说唱这一文化环境。而文化垄断背景下的叙史散文化倾向,更使得叙史歌谣离史诗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作为文化垄断的直接后果,史诗最终与华夏文学无缘。  相似文献   

20.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