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文体育观的理论建构是以体育与人生存的三种主体的关系为划分内在结构的依据,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理论建构。从人学的观点看,人及其本质属性就是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和单个人的本质的统一。在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自然本性方面,体育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在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性方面,体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的存在方面,体育是促进人的个性与人的身体、心智一起和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化建设是以体育价值理念为指导的。建构合理科学的体育价值理念是当今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体育价值理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应该具有什么价值,应该怎样去判断体育价值的思想和态度。当今中国体育价值理念的建构,需要以对人的本性的多层次理解为理论基础,同时立足于当今中国体育的现状,通过对体育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的批判继承来实现。当今中国体育价值理念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即人本体育、和谐体育、审美体育。  相似文献   

3.
从人的本质出发,体育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在人的对象性和肉性特征、主体性和本性中,体育均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这主要是由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观以哲学、美学、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文化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科学审视以往体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系统分析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基于"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体育教学无论从育人还是作为社会文化,都存在着李物的两个方面,都具有矛盾的性质,和谐就是要促进矛盾的统一发展,美则是她的最高境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本质手段来培养能展示美、体会美、欣赏美,身心和谐发展的具有个性的、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5.
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应遵循将体育表象经过知性思维上升为抽象概念,再经过理性思维还原为具体概念的过程。体育是指向竞争和内在自由的促进类本质的身体活动。竞争是人的本性,体育是人竞争的创造物,指向竞争与内在自由是体育满足人的身体与精神需要。体育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类本质。学校体育实践应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在于"促进"而不是"生产"人的类本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质和健康的多因性提示体育与体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应是"促进"或"增强";应从学生兴趣出发,避免造成体育的"学业压力"。  相似文献   

6.
和谐体育:体育本质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立和构建和谐体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体育理论创新的时代需要。和谐体育是人类和谐改造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础和出发点;二是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条件和机制;三是以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和落脚点。和谐体育具有绿色、休闲、人性化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主张"以人为本".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在体育教育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观有利于探寻体育教育改革的走向及其心理学的根据.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陈敏 《考试周刊》2007,(30):118-119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主张"以人为本",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在体育教育中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有利于探寻体育教育改革的走向及其心理学的根据,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以体育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主体,所直接从事体育专业性的社会劳动即为体育劳动。这种劳动以体脑紧密结合,追求身心完美为显著特点。因此,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材,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性质所决定、所要求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对体育劳动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论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幼儿体育活动目标体系的建构,需要在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征的情况下,以结构理论作为基本依据,以幼儿活动的“系统观”和“三元统一对象观”作为结构观,以幼儿体育素质发展需要为主要目标源,从体育的多维效应体育即生物效应、体育心理效应和体育的社会效应建构幼儿体育活动目标体系·从幼儿体育活动中常用器械以及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及其利用,根据科学性、趣味性以及简便易行的原则,对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加以整理,探究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从而实现幼儿体育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11.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体育本身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决定的。对人的培养与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现代人更应是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新人。体育运动在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它在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文关怀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他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分析我国传统学校体育课程对人文理念的悖离,提出人文关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明确课程目标,增强课程目标人文性;把握教材载体,挖掘人文思想;密切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增加人文关爱等.  相似文献   

13.
应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回顾近10年我国体育本质的研究现状,从体育本质研究的出发点、立论根据、结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反思,认为理论前提不统一、主体与客体论域不明确、"属人"的体育与"客观"的体育的二元对立等元理论问题研究的缺失,是中国体育本质研究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林翠娟 《考试周刊》2013,(30):102-103
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应该讲求人文精神。本文以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评价和课余体育四个方面为切入点,阐述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超越是人的实践本性的表征,是对实践的人与其所处现实的关系的概括。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超越。教育超越性的实质是弘扬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最高理想在于超越。  相似文献   

16.
人的解放,是一切现代政治学得以发生的前提。本世纪西方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说,“哲学只有在已经发展了一种国家理论时,才能给予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的理论;人的本性是以大写的字母写在国家的本性上的”。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西方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部喧哗与骚动,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人的问题展开的。无论是探讨国家权力与结构的人民主权理论,还是探讨国家本质与目的的功利主义政治理论,都是在把人作为社会的中心,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前提下,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统治者、个人与法律、个人与社会财产的关系的讨论。而这,正是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人文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及其演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展示,体育是人类理想的和理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模式。至今为止,中国大学人文体育教育一直设有确立体系并且构建逻辑起点,致使学科无法完成理论演绎,形成经验主义特征,缺乏理论价值。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逻辑起点是对体育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辩证性质断定所形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人文属性二重性命题,探索传统体育学科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的实践意义。从“体育领域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与交融”、“以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人的精神文明”、“体育对人的全面现代化的追求”三个方面,完成对人文体育观的逻辑起点建构,使体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休闲体育作为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内涵,为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手段。并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满足现代人精神追求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理论背景出发,阐述了和谐社会中休闲的意义及休闲教育的必要性;从休闲体育的社会、文化、经济功能等方面,探讨了休闲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弗洛姆从新人本主义的视角,在自己的理论语境里对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承认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人的本性,并且承认存在着一般的人的本性和变化了的人的本性;马克思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人的本能和欲望区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的和社会的,人的自然属性属于人性的本质部分,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与人的本性没有直接联系的、非本质的部分。通过以上观点的表述,弗洛姆得出人的本质是隐藏在劳动背后并支配人的劳动的人类潜能的结论。这些观点实际上主要是弗洛姆本人的思想,并不是或不全是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社会建构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构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丰富的方法论意蕴。其基本旨趣"交往中的建构"彰显着教学活动的实践本性与文化品性,其核心范畴"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结构化"等动态言说着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与生成本质。以社会建构论为分析话语,是对教学理论研究传统的突破,是对教学理论研究视角的转换,亦是我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