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史是我国古代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西夏史研究方兴未艾,论著如雨后春笋。其中,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蔚先生编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西夏史》一书,可谓西夏史研究的一部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2.
中原诗歌传入西夏与传入契丹之后的境遇截然不同。党项人对汉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不及契丹人,这导致中原诗歌在西夏的群众基础不及契丹深厚。西夏君王不像契丹统治者那样对中原文化持主动接受的态度,他们尽管在政治制度方面全仿中原,但在文学领域则尽力维护自己的传统而未提倡学习中原诗歌,这缘自党项人当年"裂土分国"时强调的民族独立意识。因此,在西夏,接受外来的政治制度并未导致文学传统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西夏文化一个突出特点是多元性,这与西夏实行开放的国策密不可分。深厚的民族基础,以及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因素决定了西夏文化的多元性。西夏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制度、艺术、宗教等等。  相似文献   

4.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并与宋、辽、金鼎立达200年,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夏能够立国归结于党项族的尚武精神和对军事的高度重视。这种尚武精神,是一个处在上升飞腾民族心理的表白,也是对前途、对命运、对力量、对速度、对生命的赞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蒙古灭西夏时采取了灭绝政策,使得西夏王朝的许多历史变成千古之谜。然而,西夏岩画及西夏文题记的发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时期的手迹和文物资料,借助于古今所编撰的西夏文辞书和历史、民族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夏人活动范围以及在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发展的脉络,认识它的发展规律,对于发展中华民族体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西夏故地陆续发现的西夏国原始资料对研究西夏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和各种制度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出土于西夏故地的契约,体现了西夏国的成文法与传统习惯法对契约成立的制约作用。借助于《天盛律令》和已经考释公布的实物契约,对西夏契约成立的要素,即当事人的身份、公证和担保、契约缘由、标的物界定、借贷(典当)约定、违约责任、双方合意及书面协议等7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可探知西夏契约成立之大概。  相似文献   

6.
党项与西夏题记主要由墙壁题记、木质题记、瓷器题记、银铜器题记、丝麻织品题记等部分组成,它是“中国藏西夏文献”的特色所在,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国名、纪年、语言文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王仁俊的辑佚之作《西夏文缀》卷,是传世最早的一部汉文西夏公文的汇辑之作,共辑录汉文西夏公文21篇。罗福颐辑《夏文存》其《外编》各1卷,专门纠正《西夏文缀》辑录之失。宋朝赐与西夏的诏令公文,集中地反映在宋人辑录的《宋大诏令集》中。王氏、罗氏及宋人之作都为我们今天研究汉文西夏公文提供了资料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8.
西夏唐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与吐蕃(西藏)相邻,长期以来,双方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存在合作与交流,在文化、艺术领域也相互渗透。吐蕃文化的代表藏传佛教,自西夏中期以后传人河西地区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出土的西夏藏传佛教绘画——唐卡,再现了这一历史情况。文章通过对西夏唐卡主要作品的介绍,反映出西夏唐卡在内容和形式上受西藏影响极深,是藏传佛教流传西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西夏时期的书法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字的创制与使用,使西夏境内的书法艺术在汉字书法之外,形成了更为独特的西夏文书法。西夏文字在间架结构上的突出特征是,整个字的笔画显得比较匀称,就字体的局部而言,则撇笔、捺笔使用过多,因而西夏文字的四角往往比较饱满。西夏文字的这些特点,使其比汉字更像方块字,充分显示了方块文字的古典美的艺术魅力。西夏文字亦有楷、草、行、篆等多种书体,但是其它书体使用的程度远不及楷书体频繁。同时,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西夏一代无著名的汉文书法家。  相似文献   

10.
西夏占领河西走廊是河西走廊和西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西夏疆域的基本形成。河西走廊在西夏的兴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保障西夏京畿地区的西部门户,是西夏的军需民用物资的供给后方,是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西夏交通的枢纽和中继站。  相似文献   

11.
自宋迄清,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汉文西夏史料,传世史料如宋人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清人吴广成撰《西夏书事》等成为研究西夏学最重要的史料之一,而亡佚的《西夏须知》、《羌尔雅》等也能为研究西夏文献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为刘温润等9位宋朝人,祁承、李维桢等2位明朝人,洪亮吉、罗福颐等8位清朝及近代人物立传,目的就是想通过为重要汉文西夏史料著者立传的方式,令世人不要忘记这批史家对西夏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从汉文西夏文献这一视角,展示古代至近代西夏史料整理与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元朝统治下的西夏故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国时期 ,被武力征服的西夏遭到了严厉报复 ,其宗室王族被诛杀殆尽 ,土地被蒙古诸王瓜分 ,人民或流散四方 ,或遭奴役 ,西夏遗民处境悲惨。忽必烈即位后 ,对西夏故地的统治趋于和缓 ,西夏人地位上升 ,主要提供军役和宗教服务。元朝统治时期 ,西夏故地的民族成分变化极大 ,汉族文化与回鹘文化占有主流地位 ,西夏文化则由于自身适应性不强而趋于冷落 ,这使得西夏遗民迅速丧失了自身特征而融合于他族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人们只能依据发现的西夏官印文物来研究西夏印章的特点,但由于所见品种较少,且多为二字“首领”印,对其制度知之甚少。随着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的译介公布,其中有关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可使大学重新认识西夏印章制度的特点。西夏官印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以西夏文九叠象入印,由于这种九叠篆书笔划较多,所以屈曲盘绕的西夏文占满了印面空间,使得整个印面显得非常饱满,给人以浑厚古朴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医药文献是中医文献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丰富了唐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典籍;为古医籍的校勘和辑佚提供了善本;保存了西夏本民族的医药文献,补充了民族医学内容。对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应引起中医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西夏时期存在大量的奴婢.其来源于四个方面:俘掠、买卖、获罪、债务.这些奴婢的法律地位低下,奴主对其有较大的处分权.西夏通过对奴婢的役使用于官私产业,诸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部门都有一部分由奴婢进行生产,尤其是农、牧业生产方面,奴仆劳动有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部分生产性奴婢成了西夏封建政权和剥削阶级增殖财富的工具.对奴婢制度的研究在一定方面亦反映出西夏封建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俄藏ДX02822号文书和S.610《杂集时要用字》等文书在内容和形式上极为类似,并且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亦定名为《西夏(杂集时要用字)》;由于文书出现了西夏时期特有的官制和地理名称.可确定为西夏晚期的抄本。这类杂字,不仅是童蒙书,也可作为成年人识字的教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7.
西夏档案的大规模发现和获得是20世纪初期,出土于西夏故地黑水城及其他地区,这是中国中古时期保留下来的以西夏文为主、汉文次之的档案,这些档案真实地反映了西夏社会各方面的原始面貌,文献价值、档案价值等极其重要。对西夏档案的发现及遗存、种类、数量等进行全面而具体的统计和归纳,探讨西夏档案的特点,可以揭示西夏档案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汉文西夏文献的创编时期,主要包括三种文献类型。第一种是专书文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门记述西夏事的文献,如《西夏须知》、《夏国枢要》等,另一种是以记述宋夏关系为主的文献,如《西行录》、《永乐客话》等。第二种是专题文献,以西夏专题的形式出现在宋人编著的一些历史文献中,这些专题专记宋夏之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如《宋大诏令集·政事门·四裔》部分有《西夏》专题,专录宋降于夏的各种诏令,《东都事略·西夏传》部分,专讲西夏历史沿革。第三种是散见文献,多见于宋人编修的史籍和笔记中,如《长编》中有非常丰富的西夏史料,《东轩笔录》、《儒林公议》中也杂有不少西夏史料。还有一批西夏文献以单篇文章的形式散见于宋人文集中,多为宋夏用兵之际,宋朝臣上奏的各种与西夏有关的奏议,或者是宋臣奉皇帝之命撰写的晓谕西夏的文章。宋人文集中还有很多反映宋夏战事的诗歌,这批诗歌也可以作为研究宋夏关系的重要材料来利用。  相似文献   

19.
论西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建立在甘宁地区的一个政权。党项族依托西夏政权,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吸收、溶化汉族、藏族及其它许多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甘宁地域文化,这就是西夏文化。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本文对西夏文化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20.
西夏度量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有关西夏文献和文物的间接资料初步推查,西夏的度量衡和中原地区一脉相承,是以尺寸、斗斤、斤两来计算的。尺寸接近唐、宋制;量的计量单位有斛、斗、升、合、抄、撮、圭等,但在实际生活中,“合”以下使用价值很小;衡制是1斤16两,与唐宋相近。西夏的土地面积单位仍是亩、顷,但其计量与宋朝差别很大。西夏150亩为一整幅耕地,是西夏特殊的计量耕地单位。西夏还有一种以种籽播种的数量来计量耕地面积的方法,一斛种籽的地约合10西夏亩,反映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