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有许多无性格人物描写,无性格人物描写有一定的美学依据且在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作为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保留了当时语言的大量词汇。从《夷坚志》中择取分析了十五条词语,可补正《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七嬉》是许桂林现存著作中唯一的文言小说集,书中七篇小说不约而同地淡化了故事情节,而将游戏、音韵学等学术内容渗透其中,给予了文言小说一些新的特色.同时该小说集还与《镜花缘》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研究《镜花缘》的成书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角度对明末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进行研究,可说是国内这几年近代汉语研究的一个小热点,书中有七、八十条词语用例,可补正向以“源流并重”著称的《汉语大词典》所引的书证。  相似文献   

6.
对鲁迅而言,1907年前后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因"匿名信事件"与"幻灯片事件"而最终下定决心弃医从文,创办《新生》杂志就是其文学活动的起点,但筹备《新生》而终于失败的经历将其日本体验推向了纵深。随后他被机缘推向了《河南》杂志,在那里发表了六篇论文。这些可视为《新生》的议论部分的文字,与可视为《新生》的文艺部分的文字——《域外小说集》的诸篇章,共同构建了他文学活动第一期的宏富内蕴。但很显然,在《河南》上发表论文与出版《域外小说集》并未让鲁迅对1907年前后的深度体验释怀,因为,事隔近20年后,鲁迅首先是因为《河南》上发表的这些文章而编辑出了自己的杂文集《坟》,而且他对六篇文章的择取、排序与改动等等行为中,都隐藏着1907年前后的体验的印痕。另一方面,鲁迅编辑过的那四篇文章,折射出的正是1907年前后鲁迅在日本时体验到的思想、文化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百家公案》作为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公案小说集,对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具有重要影响。在题材上,该书有大量的故事直接被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吸收;在文体方面,《百家公案》初步奠定了明公案小说文体的基础,并启发了传记体和书判体公案小说的成立。  相似文献   

8.
在《别尔金小说集》中,有直接叙述者、假托的别尔金和统筹全书的出版者。这是一部具有完整的统一的叙述结构的小说集,这种叙述结构具有多主体性,为后来的俄国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基于此,从作者、叙述者、主人公三个层面分析该小说集的叙述特点,从而揭示作品的多重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9.
《呐喊》、《彷徨》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两部小说集中存在着"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结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后,作者发现"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下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模式——"审问/陈词"结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看/被看"这一结构模式的启发下,试对"审问/陈词"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廖梦华 《现代语文》2009,(10):49-51
《神仙传》是东晋葛洪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作品中的语言词汇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词汇的特点。本文从语义、词性、语序等方面系统考察了《神仙传》中联合式复音词的构词特点。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艾子杂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寓言小说集,明代出现陆灼的《艾子后语》和屠本畯的《艾子外语》是续仿之作。与《艾子杂说》相比,这2部续书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内容上看,《艾子后语》讽喻性弱化而谐谑性增强,《艾子外语》虽然讽喻性较强,但讽喻对象与《艾子杂说》呈现一定的区别;从艺术特色上看,2部续书中寓言形式较少,叙事节奏相对舒缓,作品中的艾子身份也发生了变化。这2部续书与《艾子杂说》间的差异,和作者经历、创作背景、时代特色等相关。  相似文献   

12.
《故事新编》是在鲁迅研究中争议较大的一部短片小说集,多侧重于从社会价值评判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基于此,以《理水》、《非攻》为例,分析《故事新编》的整体思想性和艺术性,以期进一步拓展《故事新编》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具有驳杂性质的志怪传奇小说集,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录翔实,内容丰富。但仍不免出现纰漏,在此就一些问题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4.
浓郁的抒情性和对病态心灵的深入剖析是鲁迅早期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重要审美特征与思想特征,体现了鲁迅介入现实的意愿以及承担沉重现实的努力。而在鲁迅后期完成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抒情性与心灵剖析被愈演愈烈的"油滑"所取代,《呐喊》、《彷徨》所指向的宏大叙述也随之消解。这种转换的出现呈示了鲁迅生命体验和思想状态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5.
《型世言》语词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的发现 ,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相当宝贵的资料。该书中的大量语料足资补正《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在条目、义项和例证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王纪金 《高中生》2011,(8):12-13
贾平凹是陕西省丹凤县人,是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著有小说集《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如《爱的踪迹》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腊月·正月》获得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  相似文献   

17.
王宁 《教育艺术》2003,(6):29-30
《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这两部小说集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乃至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成就,尤其是传神的人物肖像描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此,笔者就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描写谈一点个人感受。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肖像所以传神,主要在于他根据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是广为流传的古典文言小说集,其中不少篇章题材取自于唐传奇。卷十一的《织成》一篇就脱胎于唐传奇《柳毅传》。基于此,从女性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中得出人物形象演变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