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①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②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③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④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⑤体育的形式多样化;⑥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建议:①培养未来社会意识:②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③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④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⑤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2.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骨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就我国学按:体育教学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苗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然要落实‘健康第一’,实现终身体育,关键在于学生时期是否有良好的体育意识。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呢?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它要求所有的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已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文章通过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对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分析,阐述了终身教育与意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学校终身体育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邵波 《职业技术》2006,(14):132-132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笔者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浅谈职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基础上,在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的能力。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对体育内涵的追求。它不仅对学生的现实体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在未来体育方面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19):111-112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在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手段授课,中国需要更多专业技能较强、身体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所以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当学生形成良好终身体育意识时,将会改变以往学习观念,积极融入各学习环节中,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则应善于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手段,为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保障。因此,文章将围绕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提出促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满足教育发展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体育教学观要求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要求体育教学既要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身体发展,还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如何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提出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价值观念、知识与技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习对象、机会及锻炼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不间断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而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意识的进一步培养,对推动体育专业教学和促进体育专业训练的开展,增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体育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体育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使学生本身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还能为他们以后组织和指导下一代人参加体育运动奠定较高层次的体育基础,促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奚国庆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2):177-177,184
主动体育就是改变以往教师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对学生主体意识,创造意识等多方面体育意识做培养,最终达到在体育教学中学会自我健身的方法和手段,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改革的标准中,对高中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来说,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入手,借助于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意识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满足学生身心健康需要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殷邦贵 《双语学习》2007,(12M):136-136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笔者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了解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素质教育”中基础环节中的学体育教育工作,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发挥自己的基础性作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中学体育教学应坚持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开展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及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兴越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孟焕利 《新疆教育》2013,(9):187-188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挖掘学生自己潜在的动力和运动中内在的情感因素,使他们逐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身心完善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